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福州大学“十五”“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本科教学设施

发布日期:2015-12-01 发布者: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点击数:

一、本项目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一)本项目建设概况

1、本项目“十五”“211工程”的建设目标

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调整学科与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形成一个时代感强,内涵充实、专业面宽,与本省经济建设和支柱产业紧密结合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确保顺利通过教育部的评估验收,使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标准,教学质量达到国内地方同类大学一流水平;培养思想合格、基础扎实、素质全面、适应我国和福建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使福州大学成为福建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解决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重要基地之一。

2、本项目“十五”“211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十五”期间,福州大学在“九五”建设的基础上继续以改革统揽本科教育工作的全局,不断加强本科教学基本建设,通过实施“十大建设与改革工程”建设任务,实现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新的飞跃。

(1)多样性人才培养工程

继续实施“分层次、多规格、因材施教”的多样性人才培养战略。坚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经营管理型人才为主体,同时努力培养一批研究型、应用开发型以及少量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2)专业结构整合与优化工程

继续推进专业结构改造,构建和完善专业结构调适机制。推进大类招生和老专业改造,组建和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及综合型专业。

(3)百课建设工程

继续推进以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为核心的课程建设,全面提高基础课程及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质量。启动实施“精品基础课程计划”和“优质核心课程计划”。

(4)本科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工程

加大投入,建立适应本科教学要求的校内外实践基地,使之上规模、上效益、上水平,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场所。主要任务包括① 构建现代工程实践与创新实践教学基地;② 建设一批基础、技术基础课实验中心;③ 结合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建设一批上水平的专业实验室。

(5)教学信息化工程

大力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仿真、电化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以促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提高教育培训的水平、效率和质量。

(6)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工程

“十五”期间将全面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突出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继续推进“素质教育工程”和“创新教育工程”。

(7)教学骨干队伍建设工程

“十五”期间,通过启动实施青年教师过关计划、教学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和教学优秀教师奖励计划,建设一批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教学带头人和教学骨干。

(8)推广双语教学和特色化教材建设工程

推广双语教学,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鼓励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国家重点教材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鼓励本校教师编写具有我校特色、反映我校学科专业教学改革特点的高水平教材。

(9)发展性质量保障工程

以教育部世行贷款的立项项目“地方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研究为动力,从学校总体组织管理层面上对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力争在2005年基本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0)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

继续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争取在教学机制创新改革试点、专业结构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向全校推广改革成果。

3、本项目“十五”“211工程”建设总投资及使用情况

本建设项目“十五”期间拟安排2000万元建设资金,其中省政府配套资金180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200万元。资金用途如下:

教学信息化工程:500万元

本科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工程:1000万元

“百课建设”等其余八大教学改革工程:500万元

(二)本项目“十五”“211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1、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以及具体指标完成情况

通过“十五”期间的重点建设,我校基本建立起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整合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和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等本科教学新体系;形成了能调动广大师生教与学积极性的教学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使我校本科教学达到国内同类大学一流水平,成为我省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围绕“十五”“211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通过实施本科教学的十大建设与改革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基本完成了预期的建设任务和目标。

(1)多样性人才培养工程

“十五”期间,我校继续实施“分层次、多规格、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总战略,坚持“着力改革,提高质量,创建特色”的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已形成较稳定的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格局:

①实行以探索为本的英才教育培养模式。自1998年组建理工综合班,在本硕连读的基础上实行“理工融合、文经管渗透”英才教育方案,采用以探索为本、问题教学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师生教学考核与评价等进行全方位、先行性的改革探索与实践。2003年,学校在前两届综合班办班经验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采取“2+2”培养模式和双导师制;2004年和2005年,我校将该综合班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为以强化数学、物理为重点的基础综合班。同时,继续加强我校国家理科化学基地班的建设与改革。目前,我校已形成以国家理科化学基地班和校级数理基础综合班为重点的高级人才培养模式。

②推行宽口径、厚基础培养模式,培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应用型、复合型、经营管理型人才。配合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推进,精心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凡学科基础相同,主干课程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均整合成类,实施“2+2”或“3+1”培养模式。各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和专业发展特点,重新按大类设计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改革专业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③不断加大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力度。我校于1988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实行的双学位、双专业、主辅修制,顺应了我省经济发展综合化的趋势,形成了复合型人才特色,适应用人单位对多样化知识能力的要求,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目前,我校已开通23个第二学位和辅修专业,在校修读学生1000多人,已获第二学位证书400多人

(2)专业结构整合与优化工程

近年来,我校从实际出发,本着合理布局、优化结构、保持特色、重在建设的思想,不断加快本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构建与本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布局。

①根据我省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趋势,我校积极调整和优化本科学科专业结构,优先发展信息科学、新材料、生物专业,巩固和发展机械、电气、化工和土建等我校传统优势专业。近年来新增了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安全、车辆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数字媒体艺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心理学及音乐学等专业。使我校学科专业结构及其布局更加合理,逐步实现从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型。此外,学校提出了创建品牌专业战略,拟在全校现有59个本科专业中,选择有重点学科和博士点为依托的、与本省经济建设紧密相关的20个左右专业进行重点建设。

②大力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打破专业壁垒,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面向社会的适应性。根据新归并的学科(专业)大类,学校先后组建了材料科学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等学院;淘汰和改造一些不适合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老专业,组建和加强了一些新学科和交叉学科和综合型专业对口。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专业口径的拓宽在社会反映强烈,近五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居全省高校前茅。

(3)精品课程建设工程

“十五”期间,学校结合国家开展的精品课程建设,加大了课程建设的力度。通过学校重点抓大学英语、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15门主要基础课程;以设立教学关键岗的形式与学院共建100门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督促学院重点建设全校总计约300多门的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等形式。形成了以学校立项建设校级以上精品课程、校院共建核心课程、学院级(自选重点)建设课程的多层次课程建设局面,保证了本科生课程教学的质量。通过滚动选拔和立项建设,从上述课程中每年选拔一批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并择优推荐作为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经过“十五”课程立项建设的实践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4)本科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工程

“十五”期间,通过结合新校区建设,使我校本科教学条件得到较大提高。

①建立了现代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基地,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形成一个完整的、有规模的,揉合了机械、电气、电子信息、计算机和管理等多学科集成的,高水平的现代工程实践与创新教学基地。主要包括机电工程实践中心、电子信息实践中心计算机教学与设计中心学生网络与软件研发实践中心等。

②进一步加强了基础、技术基础课实验中心(室)建设。五年来,我校在重点加强本科教学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进行了一些技术基础实验中心的建设。目前已完成的建设项目有外语语音与口语中心、物理实验中心、化学基础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机械基础实验中心、土建基础实验中心等。

③建设了部分专业实验室,促进了实验教学改革。为避免重复建设,结合我校新校区建设,逐步开展对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5)教学信息化工程

大力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引进和建设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达200多门;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仿真、电化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开设了一批校内网上教育课程;建立了网络作业系统,网上自动答疑系统等教学平台,促进了师生间的网络互动教学。

继续推进CAI教学手段改革。2002年以来共组织审定CAI立项73项(其中省级项目18项),历年的总项目数已达226项(其中省级项目27项),居全省高校之首;并积极参与福建省高校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研制,2004年有6项被鉴定为省级优秀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有18项入选为福建省高校第二批网络课程省级研制项目,在全国高校教学软件大奖赛中我校获得三等奖两项,优秀奖一项及组织奖。目前我校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授课的课程约占全校课程的50%。

建设完成教育技术中心网上课程直播与实时记录演播室,实现网上直播与记录,逐步实现微格教室的功能

(6)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工程

“十五”期间,我校积极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各项工作的改革力度与进程,突出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①坚持面向全校开设跨院系、跨学科的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十五”期间,校选课门类逐渐齐全,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如今每学期我校均向全校开出150多门次跨院系任意选择的课程,开设的内容已涵盖理工通用科技科普类、人文社科文化艺术类、经济管理类、计算机、外语类及体育类五大类,学生每学期选课人次均达12000多人次以上,选课及管理也已经完全实现计算机网络化。

②成立大学生课外导读中心,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组织名著导读、名片欣赏。目前,已举办导读讲座60多场,听众达8726人次;推荐优秀影片619部,播放优秀影片500部;推荐好书16类400多种;并开通网上导读教育,访问网络人类达1375266人次。

③成立人文科普系列讲座中心,聘请校内外知名人士开讲座。目前该系列讲座已成功举办近80多场,听讲座的学生累计达16000余人。

④成立学生社团中心,主要负责每学期校科技节、艺术节的开展及学生社团的管理,几年来社团中心不仅完善了社团组织机构,从原来的27个社团发展到目前的84

⑤成立心理发展与指导中心,主要负责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的组织管理与指导,该中心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网站—“心灵方舟”,采取网上咨询或当面个别咨询的办法,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积极的引导作用。

(7)教学骨干队伍建设工程

①启动实施青年教师过关计划。学校于2003年成立了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中心,负责新上岗教师的培训工作。至今为止,共有360多名新教师参加了培训,共有近1000人次教师参与了指导新上岗教师和听课、评课活动。教师总体授课水平有所提高。

②设立教学关键岗位,推行主干课程、核心课程教学带头人负责制。“十五”期间,共有4人被聘为一级教学关键岗位,13人聘为二级关键岗位,15人聘为三级关键岗位,101人被聘为教学重要岗位。确保了我校重要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③实施教学优秀奖励计划。“十五”期间,我校继续开展一年一度的教学优秀奖评选活动,2001年以来,共有194名教师获教学优秀奖,其中,一等奖19名,二等奖70名,三等奖105名。另有2名校级教学名师获得2003年度省级“教学名师奖”。

(8)推广双语教学和特色化教材建设工程

①推广双语教学。目前,每个专业均有1-2门课程使用双语教学。

②加强特色化教材建设。“十五”期间,我校共有103本教材获得立项资助。同时开展校级优秀教材评选工作,鼓励本校教师编写具有我校特色、反映我校学科专业教学改革特点的高水平教材,从而促进我校教材建设。

(9)发展性质量保障工程

以我校主持承担的“地方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和国家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为契机,构建了规范与创新、激励与约束相协调的发展性全程实时监控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①确立了系列具有特色的质量监控与保障的长效机制。我校率先在国内高校成立督导组,实施校、院(系)二级教学督导体系。不断完善具有我校特色的多层次、系列化的校内教学评估制度。包括学院教学管理评估、课程评估、教师教学评估等校内评估制度,其中以院系教学管理评估最具特色。

②率先在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各学院分情况实行各有特点的导师制。

③创建了“以人为本”的学生柔性学籍管理体系。学籍管理真正实行了弹性学制以及学生学习的预警与激励制度,为学生提供了人性化管理,又确立了公平竞争、激励的机制。

④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建立教师网上教学业务档案、教学质量信息测评与反馈系统。

发展性质量保障工程的实施,在我校形成了全员全程质量意识,为保证我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巩固和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0)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

①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树立教改新观念,做好教改立项工作。“十五”期间,我校继续积极开展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立体研究的良好局面。共有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19个项目获省级首批“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资助(其中重点项目2项);校级“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163项。

②制定教改激励政策,推动教改项目的实施,教改成果喜人。2001年我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特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4项,省级二等奖5项;2005年我校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

2、建设资金到位、使用、完成及管理情况

“十五”期间,本项目实际到位建设经费4819.69万元,其中地方政府专项资金2000万元,学校自筹配套资金2819.69万元。截止到今年2月已完成建设经费4819.69万元,其中用于设备购置3624.75万元;用于实验室改造及维修526万元,用于教学软件建设等668.94万元。具体为:

(1)“多样性人才培养工程”46.12万元

(2)“专业结构整合与优化工程”37.2万元

(3)“百课建设工程”162.7万元

(4)“本科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工程”3485.75万元

(5)“教学信息化工程”665万元

(6)“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工程”220.59万元

(7)“教学骨干队伍建设工程”26.47万元

(8)“推广双语教学和特色化教材建设工程”35.97万元

(9)“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139.89万元

本建设项目在资金的管理与使用上严格按照《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每年根据学校制定的经费预算,制定本建设项目的年度实施计划,经校“211工程”建设办公室核准后执行。本项目在经费执行过程中,由“211工程”办公室、监审处和计财处共同监督,计财处负责财务核算,专项经费由项目带头人审批,超过10万元的还需报分管校长审批。经费开支情况定期(一般为半年)在本单位公布。“211工程”建设专项经费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单独核算。

3、仪器设备购置(调整)、使用及管理情况

本项目用于仪器设备购置的经费达3624.75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设备有24台,共计420.08万元。其它大量的仪器设备主要有服务器、计算机、语音设备等。仪器设备主要分布在机电工程实践中心、计算机教学与设计中心和外语语音与口语中心等校级公共基础实验室。

本建设项目在仪器设备购置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211工程”建设的管理办法和《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条例》、《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执行,对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或单批量在10万元以上的设备购置严格按照专家论证、学校审核、上报审批、招标采购、安装验收等程序进行;仪器论证工作请校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211办、监审处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予,做到了公平、公证和公开。所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指定专人负责,在使用过程中适时做好仪器设备使用、维护的各项记录。

二、本项目“十五”“211工程”建设效益分析

(一)本项目“十五”“211工程”建设成效

1、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质量逐步提高,成效显著

我校2000年9月各类在校生规模为14230人,其中2000年本科招生数为2997人;2005年9月发展到30491人,其中2005年本科招生数为4760五年间,共毕业本科生13735人。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有了明显提高,五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居全省高校前茅,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2005年达到18.7%。这些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我省各行业,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合班建设和化学理科基地班建设取得一定成果。2002和2003届综合班考研录取率均达80%以上;综合班学生共获得全国各类学科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发明专利1项。化学理科基地班于2004年10月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的中期验收评估。

2本科教学基础设施发挥了显著的效益,并取得突出的成果

本科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发挥了巨大的效益,已成为大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基地。在此基础上,通过我校大学生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丰硕成果。

依托本科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类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等创新活动。如:各级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科技作品竞赛、高等数学竞赛、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计算机绘图竞赛等。并取得显著成绩,五年间,共获得全国特等奖2项、一等奖31项、二等奖66项、三等奖128项,在省内高校名列前茅。2001年以来,通过设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专项基金,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目前已累计批准立项866项,共有3000多名学生参与,已完成结题433项,学生发表论文147篇,其中被SCI收录3篇、EI收录7篇,获专利5项。

3、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取得较大成绩

通过立项建设,教学改革成果显著。2001年我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特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4项,省级二等奖5项;2005年我校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

到2005年,共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立项建设的精品课程14门,校级立项建设精品课程48门。“十五”期间,我校共评出42本校级优秀教材,其中特等奖3本,一等奖12本,二等奖24本,三等奖3本。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进一步普及,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授课的课程达50%以上,提高了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建设取得成果,近年来获得全国高校教学软件大奖赛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省级优秀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6项。

(二)本项目“十五”“211工程”建设已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1、国家教学成果奖:

(1)“五个机类专业合并调整为一个新型专业的改革与实践”(二等奖,2001)

(2)“化工原理课程优化设计”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二等奖,2001)

2国家级精品课程:《会计学原理》(2005)

3国家级网络课件奖:

(1)《概率统计》网络课程(三等奖,2004)

(2)《生物化学》网络课程(三等奖,2004)

(3)《计算机网络》网上教学系统(优秀奖,2004)

4、福建省教学成果奖:

(1)“面向21世纪现代工程实践与创新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实践”(特等奖,2005)

(2)“地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一等奖,2005)

(3)“构建福州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研究与实践”(一等奖,2005)

(4)“专业基础课《算法与数据结构》的课程建设”(一等奖,2005)

(5)“实施研究型专业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一等奖,2005)

(6)“大规模按需学习的柔性教学模式— 管理学科核心基础课教学模式再造”(一等奖,2005)

5、福建省教学名师:阮奇(2003)傅清祥(2003)

(三)本项目“十五”“211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九五”建设相比,本项目“十五”“211工程”建设有哪些进步和重大突破;“九五”以来“211工程”对本项目建设和水平提高以及对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本项目在“十五”“211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受新校区基建进度的影响,一些本科教学设施建设,特别是部分专业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还不能按计划完成;由于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资源紧缺的现象日趋严重,本科教学基础设施仍满足不了要求,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亟待提高;教学管理的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教学管理手段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课程建设的成效还不够大,措施不够得力,成果不够突出,国家级的精品课程还不多。

针对上述问题,今后我们要把我校本科教学工作重点从规模和数量的扩张转移到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上,切实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为此,要加快新校区的建设步伐,保证基建工作按计划完成。同时进一步做好新校区专业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深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团队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更新教学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实现教学管理手段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保证我校本科教学的质量。

与“九五”建设相比,本项目通过“十五”“211工程”建设,在本科生规模、培养质量、教学条件以及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对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为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专门人才产生了积极作用,成为我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重要基地。

三、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及效果

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条例》、《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和《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211工程”建设管理文件执行。特别是与本科教学基础设施相关的重大建设项目还必须通过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或由它指定的专家组论证和审议通过方可实施。项目的建设经过立项——论证——审批——建设——验收的程序严格管理,层层落实,建立责任制,保证资金的落实到位和项目的按期完成。首先各相关学院根据学校的“十五”“211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学校的总体规划进行立项申请;学校组织专家组对建设项目逐项论证,提交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后,由教务处、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以及项目所在学院组织实施,最后由教务处、“211”办、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以及监审处根据项目的立项书组织验收。

同时,根据《关于认真做好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本项目认真做好建设过程中有关项目规划、论证、实施、管理以及信息统计等方面的档案工作,有关档案由教务处、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负责整理与管理。

目前,项目管理的主要问题在于本科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一个涉及全校的全局性的建设项目,所有本科生正陆续迁往新校区,但由于我校新校区基建工作尚未完成,给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上带来一定的困难,致使有些项目尚无法顺利实施。

四、本项目“十一五”“211工程”建设的设想和建议

(一)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龙头,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机制

1、稳定招生规模,走质量发展的道路。“十一五”期间,我校本科人才培养应当走“稳定规模,重在质量”的发展道路。每年本科一批的招生数稳定在5000人左右,到2010年本科生的在校生数在2万人左右。

2、要坚持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根据我省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制订科学而又柔性的培养计划。

3、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改革,重点是完善选课制。到2010年实现完全学分制,形成一个更加健全的选课机制。

(二)分层次、有重点地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并推动品牌专业的建设

以精品课程的建设为课程建设的中心任务,将现有的74门各类精品课程分层次进行建设,对有希望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省级认定的精品课程给予重点倾斜支持。规划到2010年重点建设100门精品课程,同时,推动和抓好品牌专业的建设,到2010年,每个学院建设成1-2个在国内同类高校达一流水平,具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得到社会公认的品牌专业。

(三)以团队精神为先导,以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为载体,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以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为依托,以学生受益面大为基本保证,积极开展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争取“十一五”期间建设10-15个优秀教学团队。同时进一步系统性地开展青年教师的教学培训,计划每年培训150名,教学过关考核100位青年教师。并注意从青年教师中发现和培养骨干教师,对他们进行重点跟踪、扶持培养。

(四)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进行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本科教学的环境和条件跃上新台阶

按照福州大学新校区总体建设规划的要求,突出改革与发展主题,转变办学思想,优化学科结构,扎扎实实地推动我校实验室建设和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我校目前的实验室的落后陈旧的状态,力争建设一批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专业实验室,为本科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实现学校整体建设跨越式发展。“十一五”期间,集中力量建好6个全校性的基础实验平台;重点建设13个左右高水平的基础(含专业基础)实验中心(室)和交叉学科基础实验平台;调整组合、合理配置、重点改造建设36个左右具有特色的专业实验室;争创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10个,实现国家级示范中心零的突破,部分专业实验室达到省级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标准。

(五)进一步完善“以生为本”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在进一步完善校教学督导组监督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并实行全面适时动态的学生评教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建立毕业生信息库,将毕业生质量信息的监测与反馈工作制度化。

(六)继续开展“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等立项工作,加强教材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十一五”期间,计划启动两批“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约100项,对覆盖面广,改革力度较大的重大项目或学校亟需加强研究与实践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要继续实施一年一度的“新世纪教材立项建设”工程,“十一五”期间计划立项并出版100部左右教材,力争20到30部左右在国家级或行业高级别的出版社出版,并有5到10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七)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教务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全面提升教务管理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完全实现教务办公自动化;完全实现网上各类课程选课及网上银行收费;完全实现网上培养计划录入及管理;实现网上在校本科生学业各种数据的统计分析,并适时向学校各部门提供相关数据;实现系统运行过程中各类数据之间的严密监控;通过与电信营运商的合作,逐步实现通知文件、成绩等信息以短信形式适时向学生公布;实现教师教学管理信息化。

(八)不断完善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软硬件建设

“十一五”期间,争取将我校的文化素质基地建设成省级示范基地。通过文化素质基地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建立福州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基地,开展无空间和时间限制的虚拟网络教学。

(九)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作用,提高本科教学现代技术的使用效益

配合精品课程建设,进一步促进网络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立项建设,注重课件在教学实践中的效果。建立全校性的公共教学与师生互动平台(如教学答疑系统、作业生成与提交批改系统、通用考试系统、网络与课件制作管理平台等),以及虚拟实验平台。确保“十一五”期间使全校的多媒体教室覆盖面达到80%以上,并增设网络直播功能、远程听课功能、听课录播功能、课堂记录(DVD)功能。组建校园网络视频广播系统,同时建设一套校园视频会议系统(含网络视频会议记录与编辑制作),用于校园内远程听课、实况转播、以及全校性的重要会议联播等。

福州大学“十五”“211工程”本科教学设施建设项目

财务决算报告

根据国家“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211部协办[2005]8号)和《关于认真做好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验收总结工作的通知》(福大211[2005]6号)的精神和要求。我处对“十五”期间“211工程”本科教学设施建设项目的专项建设经费的收支情况进行了财务决算,其结果如下:

福州大学“十五”“211工程”子项目建设经费收支决算表

(2001——2006.2)

金额单位:万元

子项目名称

本科教学设施

子项目负责人

汤德平

1、经费收入

名  称

计划经费

实际到位经费

实际完成经费

中央专项资金

0

0

0

地方政府投入

1800

2000

2000

学校自筹资金

200

2819.69

2819.69

合  计

2000

4819.69

4819.69

2、经费支出

名  称

设备购置

实验室改造

及维修

业务及其他

合  计

3624.75

526

668.94

3、经费结余

合  计

中央专项资金

其中地方政府资金

其中学校自筹资金

0

0

0

0

备  注:

业务及其他主要指教学软件建设等。

编报单位(签章):计财处  审核单位(签章):“211工程”办公室

负责人(签字):                负责人(签字):

                                      二〇〇六年三月三日

福州大学“十五”“211工程”本科教学设施建设项目

财务审计报告

根据国家“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211部协办[2005]8号)和《关于认真做好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验收总结工作的通知》(福大211[2005]6号)的精神和要求,我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财务内审操作规范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校计财处的我校“十五”“211工程”该子项目财务决算报告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计,其审计情况如下:

本建设项目“十五”期间计划安排2000万元建设资金,其中省政府配套资金180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200万元。

本项目2001年至2006年2月28日实际到位建设经费4819.69万元,其中地方政府专项资金2000万元,学校自筹配套资金2819.69万元。经费支出中用于设备购置3624.75万元;用于实验室改造及维修526万元,用于教学软件建设等668.94万元。现全部完成投资。

本项目计划经费、实际到位经费、实际完成经费以及经费结余经审核与财务决算报告一致。

负责人(签字):

福州大学监察审计处

二〇〇六年三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