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石油化工重点学科“九五”期间建设总结

发布日期:2015-12-01 发布者: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点击数:

石油化工重点学科“九五”期间建设总结

    一、项目形成及项目建设总体目标与内容简述

    石油化工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美、日、西欧等工业发达国家均把石油化工作为支柱产业。我国自党的十四大起,把石油化工列为国民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福建省根据本省的特点和优势,把石油化工作为五个支柱产业的龙头进行培育发展,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的肯定。1995年2月7日,李鹏同志在视察福建炼油厂时亲笔题词:“发展石油化工,振兴福建经济”,并对石化产业的布局作了重要指示。

    虽然福建的石油化工基础较薄弱,但发展前景很好。1993年福建炼油厂建成投产后,为我省的石油化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进一步进行体制改革,扩大生产规模。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在原福建炼油厂250万吨/年炼油能力的基础上,于1997年扩建成40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并于1998年3月建成年产7万吨聚丙烯装置。经过几年来的准备工作,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埃克森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和沙特阿美海外公司于1997年10月13日在北京签署了一项在福建合作建设大型炼油、化工项目的联合可行性研究协议。它是以现有福建炼化公司加工原油400万吨/年为基础,三方共同投资数十亿美元,将炼油能力扩大到1200万吨/年,并新建年产60万吨乙烯、45万吨聚乙烯和30万吨聚丙烯装置,预计该项目将于2003年建成投产。同时,福州二化集团公司正在福建炼化公司附近新建年产4万吨离子膜烧碱、2万吨环氧丙烷、1万吨聚醚和5000吨丙二醇的工程项目,与60万吨/年乙烯工程相配套将形成30万吨/年聚氯乙烯的生产能力。

    根据“双向推进”的发展原则,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省已在厦门等地建立了一批生产石油化工下游产品的骨干企业。

    总之,21世纪我省石油化工产业必将蓬勃发展,并带动轻工、塑料、化纤等行业的发展。因此,确定石油化工学科作为福州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予以重点建设,不仅是福建省石油化工产业迅速发展和福建省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本学科必须承担的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1996年本学科被列入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学科,它包含福州大学化工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所和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工程应用部分。本学科的特色是科研选题努力面向福建省经济建设主战场,紧密结合石油化工产业,开展多项具有国内首创或先进水平的开发研究项目,形成催化剂工程、石油化工过程新技术开发和石油化工新产品开发三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重点建设,到2000年,使学科的总体水平达到全国地方大学相应学科的先进水平,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着重解决福建省石油化工支柱产业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促进福建省经济发展,并跟踪国内外发展动态。建成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为建设“化学工程”博士点打好基础。

    本学科的主要建设内容是:①进行石油化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②建立福建省先进水平的石油化工实验室。③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建立高水平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④建立“化学工程”博士点。

    二、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及效果简述

本学科被列入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学科,这对于学科发展是一个新的挑战和契机,我校和省里的有关领导十分重视和关心学科的建设。为了保证学科建设的顺利实施,如期实现工程建设总目标,学科带头人魏可镁校长亲自组织建立了以系主任为首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学科建设工作。

为使本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实施更具科学性,学校聘请了国内相关学科的院士、著名教授、专家组成了“福州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学术咨询委员会”,对我校“211工程”建设,包括本学科的建设目标、建设规划和具体建设项目进行论证、咨询和具体指导。

学科根据学校制定的《福州大学关于当前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重点学科专项建设资金使用与管理的实施办法》、《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条例》、《福州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和《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规定,严格遵循各项建设工作的规章制度。对重大建设项目,还签定了《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计划任务(责任)书》,明确每个项目建设的权益和责任。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购置严格按照专家论证、学校审核、上报审批、招标采购、安装验收等程序进行。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基建项目则按照规定的基建程序办理立项报批和开工报建手续,我校通过招标的形式经过评审确定总承包公司并签定施工合同、监督工程施工及竣工验收。确保工程建设项目内容合理、科学,建设工作按计划完成。从而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高质量运行,使学科建设更加科学、规范。

按照学校“211工程”办公室的要求,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每年对本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和总结,并及时向学校“211工程”办公室汇报学科建设进展情况和有关统计信息。1999年本学科顺利通过了由省教育厅组织的中期检查评估。

三、项目建设总体目标与内容完成情况简述

    经过五年来的重点建设,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催化剂工程研究方向已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石油化工过程新技术开发和石油化工新产品开发两个研究方向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处于国内地方大学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学术队伍的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带头人领导的,有一批年轻、活跃的骨干的学术梯队。实验室建设成就大大改善了科学研究的条件。本学科已显示出开发研究石油化工技术问题、促进石化科技进步的能力与水平,目前正紧密结合石油化工产业,开展多项具有国内首创或先进水平的开发研究项目。“化学工程”博士点申报成功、“B121型无铬一氧化碳高温变换催化剂”1998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七项重大成果标志着本学科已基本完成预期的建设任务与目标。

四、具体指标及实现情况

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本学科建设主要指标是:到2000年,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总规模为50名左右的教师队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2名,正教授10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5名;在校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30名;化工原理实验室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石油化工实验室建成省级开放实验室;争取有5项左右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数和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数均翻一番。

    本学科在学科带头人魏可镁院士的领导下,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五年共承担科研项目43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部级38项,获科研总经费990万元;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达2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已完成国家级、省级项目22项,通过省部级以上技术鉴定2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2001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五年来共发表论文253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5篇,正式出版专著和教材6部;建成了化工原理省级重点实验室和设备先进的石油化工重点学科实验室,大大提高了学科的科研及教学条件。

    本学科通过加强学科内部培养与加大引进力度两种途径,达到了调整、优化学科队伍结构的目的,现已形成在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等方面都更加合理的学术梯队。五年来,该学科共引进博士11人,(其中,40岁以下的有10人,博士后2人,教授(博导)1人,有3人晋升教授,5人晋升副教授)。并采取同中科院、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单位联合培养的方式,选拔6位具有硕士学位且素质好的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其中1位已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招收培养了硕士研究生31人,其中,有3人考上中科院博士生。学科中有3人入选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通过建设,该学科的梯队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一是年龄结构进一步年轻化:35岁以下的教师,96年以前仅占18%,2000年为38%;56岁以上的教师,96年以前占47%,2000年为11%。二是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96年仅有1人,占2%,2000年有13人,占22.4%;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96年仅有4人,占8%,2000年有12人,占20.7%(不含在职博士5人)。三是高职称人数明显增加:正教授数由1996年的5人增加到2000年的14人,现梯队中高级职称比例达到62%。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可镁教授1999年获得国家人事部授予的“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

本学科在学位点建设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进展,2000年申报成功“化学工程”博士点和“工业催化”、“应用化学”、“化工过程机械”3个硕士点。

五、建设经费到位及使用情况

    “九五”期间,本学科实际到位建设经费1008.51万元,其中省政府投入591万元,学校自筹417.51万元;截止到今年4月已完成993.02万元,其中用于购置仪器设备879.69万元;用于实验室改造及维修15.1万元,用于梯队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98.23万元。

六、建设成果效益及标志性成果

    催化剂工程研究方向:该研究方向在魏可镁院士主持领导下,长期从事催化剂工程应用开发研究,尤其在促进合成氨工业的发展中,围绕氨合成催化剂和变换催化剂的性能改进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取得多项重大的高水平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A202型低温氨合成催化剂”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制苯装置扩量技术改造及裂解汽油加氢催化剂BY-2工业应用”1996年获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B121型无铬一氧化碳高温变换催化剂”1997年5月通过化工部和省计委联合技术鉴定,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解决了本行业八十多年来铬的污染问题,1998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些成果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后,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该方向正在开发新型高效的石油化工催化剂。特聘教授傅贤智博士在北京燕山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开发加氢脱硫催化剂,并实现工业化,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目前,该方向承担的福建省计委重点攻关项目——“光催化功能材料的研究与系列产品开发”,已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并实现了产业化,该项目被国家计委列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总投资为5356万元的“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已经建成,并于2000年通过了国家计委的验收。

    石油化工过程新技术开发研究方向:五年来,该方向在化学反应工程、催化-精馏、超临界流体萃取、气体净化和环保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FD法脱硫新工艺试验及应用技术”1996年再次被国家科委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已在9个省、市的工业装置中推广使用,取得显著效益;由国家重点化学工程实验室基金资助的福建省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催化精馏技术在醋酸甲酯水解工艺中的应用研究”已经完成,该技术已在福建纺织化纤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现场中试和工业规模实验,并获成功。该成果具有显著的节能降耗经济效益(年效益达400万元),于1997年通过福建省科委主持的中试技术鉴定(国内首创,国际水平),2000年通过工业规模技术鉴定(国内首创,国际领先),并获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已在福建纺织化纤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工业化;从中科院引进的学术带头人张济宇研究员,已发表论文130多篇,出版专著1本,获国家专利2项,取得多项研究成果。他在美国访问研究期间,由于成绩突出,获得美国能源技术中心“科学研究进展卓越贡献奖”,在国内外化工界,特别在颗粒加工与流态化领域有较高的知名度。

    石油化工新产品开发研究方向:该方向主要在石油化工中、下游产品、精细化工产品、膜分离和高聚物化学改性等方面开展开发研究工作,并已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该研究方向开发的不饱和聚酯树脂系列产品,已在国内10多家企业得到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气干型原子灰及其专用树脂”研究成果1996年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高聚物改性系列产品研究开发已获得多项成果,其中,与新疆克拉玛依石油化工厂合作的“一种分散技术在改性沥青生产中的应用”项目,已完成了工业规模中试,产品质量达到了我国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标准(JTJ036-98)。该产品的投产将使新疆克拉玛依石油化工厂成为我国石油化工企业首家生产改性沥青的企业,年产量可达10万吨,税利可达3500万元。填补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生产空白;“中空纤维超滤膜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项目已开发出一种新型、PVDF超滤膜及其膜分离装置,1999年通过了省级鉴定。

    五年来,本学科的“A202型氨合成催化剂”、“气干型原子灰”、“二聚环戊二烯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开发研究”等5项成果实现了技术转让;“新型裂解汽油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工业应用”、“催化精馏技术在醋酸甲酯水解工艺中的应用”、“路用改性沥青新材料生产技术”等8项研究成果被有关企业采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3千多万元。

    标志性成果:

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魏可镁教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荣获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

   “B121型无铬一氧化碳高温变换催化剂”1998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低钴高活性氨合成催化剂”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国家化肥催化剂工程研究中心” 2000年通过国家计委验收。

   “化学工程”博士点于2000年申报成功。

   “‘化工原理课程优化设计’教研与实践”2000年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七、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思路

“石油化工”重点学科经过“九五”期间的建设,在科研、梯队建设、教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使学科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学科的学术梯队建设仍是薄弱的一个环节,特别是高水平的中青年人才少,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仍有困难。

    2、学科所承担的高级别、重大科研项目仍然偏少。

    3、教学,科研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尤其是本科教学条件还比较落后。

    “十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本学科一期建设已具备的优势和特色,拓宽学科发展的新思路。加强学术梯队建设,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进一步改善梯队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充分发挥中青年学术骨干的作用,围绕福建经济建设,面向我省石化骨干企业,加强厂学研的联合,开展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开发与技改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组织和承接高水平和重大的科研课题,使本学科的总体水平达到全国地方大学相应学科的一流水平,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争取到2005年,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总规模为60人左右的教师队伍,其中正高职称占30%;有博士学位的占35%;硕士学位的达到40%;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5人;在校博士研究生15人,硕士研究生100人。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将“石油化工实验室”建成省重点实验室。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争取有15项左右的成果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500篇,其中一级刊物100篇,核心刊物200篇,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数达到50篇。在“十五”期间申报“工业催化”博士点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努力把本学科建设成为我省我国石油化工高级人才培养、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研究开发的重要基地。希望在完成本学科建设一期验收的基础上,尽早对二期建设进行论证和规划,及时启动,使学科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