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福州大学“十五”“211工程”土木工程新技术与防灾减灾

发布日期:2015-12-01 发布者: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点击数:

一、本项目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一)本项目建设概况

1、本项目“十五”“211工程”的建设目标

本建设项目属于土木建筑工程领域,是适应新世纪土木工程领域在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的应用与发展,土木工程的防灾与减灾,以及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所确立的研究项目。本项目的建设主要涵盖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以及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等二级学科,涉及的本科专业有:土木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给排水、水利与水电工程等。

本项目的整体建设目标如下:

(1) 建成一支学术造诣深、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2) 建成以工程结构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及防灾减灾为主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中心。

(3) 学科的总体水平达到地方性大学一流水平,各研究方向的科研能力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其中组合结构与预应力结构的研究达到国际水平。

(4) 新增“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及“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和“岩土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新增“市政工程”硕士点。

(5) 带动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与理论、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使学科成为福建省土建和公路交通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2、本项目“十五”“211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本项目确立了如下具体建设任务:

(1) 学术梯队

“十五”期间,继续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特聘教授”级的优秀人才,是实现学科飞跃式发展的关键。根据本学科的发展规划,拟引进二至三位“特聘教授”,并计划引进学科发展急需的其他专业的8位教授。除了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外,还注重本学科现有人才的培养,“十五”期间,拟选派2-3名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进修、访问;培养5-7名45岁以下正教授,8-10名40岁以下的副教授,引进和培养博士10名。

通过积极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措施,提高学术梯队的整体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使学科中具有硕、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100%,高职称人数占70%以上,学科梯队人数为40-45名。

(2) 科学研究

“十五”期间,争取科研项目10-15项/年,科研经费200-300万元/年;获省部级以上奖6-8项,省部级以上鉴定10-12项;发表学术论文180篇(其中国际期刊20篇,国内一级刊物50篇,为SCI收录20篇,EI收录30篇),出版专著5-7部。

(3) 学位点建设与学科发展

    计划在2004年,申报“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新增“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申报“岩土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市政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申报“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带动相关学科“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与理论”的建设并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以“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为主的交通工程新学科群。

(4) 学术交流

“十五”期间,继续巩固已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的科研合作与交流关系;继续发挥已聘请的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国内外著名或知名专家学者对本项目建设的指导作用。在2004年与2006年,举办两次全国性学术会议。

3、本项目“十五”“211工程”建设总投资及使用情况

本建设项目“十五”期间拟安排1700万元建设资金,其中中央专项资金460万元(国家发改委230万元,国家财政部230万元),省政府配套资金115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90万元。资金用途如下:

购置仪器设备(含软件):1200万元

实验室建设与改造:180万元

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等:320万元

(二)本项目“十五”“211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1、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以及具体指标完成情况

(1) 学术梯队

根据“十五”计划,本学科引进了韩林海、任伟新两位特聘教授。两位特聘教授的到位和所组建的科研小组,已成为本学科科研的核心力量,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省部级重大与重点学科多项,对本学科学术氛围、学术交流、科研成果、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均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设立特聘教授岗位的同时,本着“培养、稳定、引进”的原则,一方面接收优秀博士生来校工作,引进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根据学科的实际需要,鼓励本学科青年教师在职报考攻读博士研究生。建设期间,学院陆续引进了与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及带动学科发展相关的博士和副教授以上高级人才共12名,引进硕士及讲师以上中级人才16名;并有25名本学科青年教师已获得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通过培养,6名教师晋升为教授,12名青年教师晋升为副教授。经过建设,本学科有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4人。其中3人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人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为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目前学术梯队人数已达到42人,其中具有硕、博士学位的比例已达到100%,高职称人数占70%,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任务。

(2) 科学研究

建设期间,在各个重点研究方向均取得了较大成绩。总计新立科研项目15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包括1项国家

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27项,年均科研立项31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总额达1291.1万元,年均科研经费258.2万元。

建设期间,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2项,其中二等奖以上奖励项目11项,鉴定项目14项,发表学术论文522篇,其中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48篇,国内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96篇,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44篇;被EI收录151篇;被ISTP收录27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出版教材4部。

(3) 学位点建设与学科发展

“十五”期间,本学科在学位点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2003年,获“桥梁与隧道工程”博士点、“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和“工程力学”硕士点。2005年,获“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

“十五”期间,本学科学位点建设的重点是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根据学位授权点条件,加强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建设,在不断提升“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科研实力的同时,加大力度进行“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和“岩土工程”的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双聘了范立础院士和福建省地震局局长星金研究员(博导)并进行地震模拟振动台的建设;“岩土工程”设立了特聘教授岗位,引进了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2005年初“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和“岩土工程”同时成为新一轮的省级重点学科,并获得相应的建设经费。此外,市政工程(对应于本科给排水专业)引进博士和高职称教师2人,硕士3人。

在进行学位点条件建设的同时,狠抓落实“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的申报前期准备工作,2004年就开始进行申报表的填写,对于薄弱环节抓紧整改提高,于2005年完成申报并成功获得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硕士点的授权。学位点建设提前完成了“十五”计划。

进行的重点学科建设积极推动了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同时还带动了“交通运输工程”、“建筑学”等学科的发展,“交通工程”2004年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该学科从无到有,“建筑学”正准备筹备建筑学院。

此外,还设立了项目博士后,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到本学科继续深造。目前已有2名博士后取得优异成果后出站,另有1名在站。

(4) 学术交流

学院积极支持并鼓励开展多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继续巩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已建立的科研合作与交流关系。在建设期间,我院与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及带动学科发展相关的教师出席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达230人次,在学术会议上交流和发表学术论文178篇;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座51人次。

建设期间,先后举办学术会议14次,其中国际学术会议2次,使本学科在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扩大了交流与宣传,也积累了经验。2005年10-11月期间,召开了“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Dimensions in Bridges”、“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spection, Appraisal, Repairs and Maintenance of Structures”国际会议,以及“全国结构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第二届学术会议”、“全国结构抗火学术会议” 等全国性会议,在短短的几十天内连续开了七场学术会议,这无论是在本学科历史上还是在福州大学其它学科中都是非常少见的。学术交流方面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

2、建设资金到位、使用、完成及管理情况

“十五”期间,本项目实际到位建设经费1904.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460万元(国家发改委230万元、国家财政部230万元),地方政府专项资金1240万元,学校自筹配套资金204.5万元。截止到今年2月已完成建设经费1904.5万元,其中用于购置仪器设备1090万元;用于实验室改造与维修33.8万元;用于图书资料、学术交流、人才引进和培养等共计780.7万元。

本建设项目在资金的管理与使用上严格按照《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每年根据学校制定的经费预算,制定本建设项目的年度实施计划,经校“211工程”建设办公室核准后执行。本项目在经费执行过程中,由“211工程”办公室、监审处和计财处共同监督,计财处负责财务核算,专项经费由项目带头人审批,超过10万元的还需报分管校长审批。经费开支情况定期(一般为半年)在本单位公布。“211工程”建设专项经费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单独核算。

3、仪器设备购置(调整)、使用及管理情况

“十五”期间购置的主要仪器设备有混凝土热敏参数测定仪、微机控制电子及附件、MTS软件及数据采集、结构测试系统、单向振动台、高性能计算机等共计1090万元,其中单台价值10万元以上的设备10台套,共计1086.46万元。除单向地震模拟振动台尚未到位外,其他设备已投入运行,收到良好效益。

本建设项目在仪器设备购置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211工程”建设的管理办法和《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条例》、《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执行,对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或单批量在10万元以上的设备购置严格按照专家论证、学校审核、上报审批、招标采购、安装验收等程序进行;仪器论证工作请校资产处、211办、监审处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予,做到了公平、公正和公开。所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指定专人负责,在使用过程中适时做好仪器设备使用、维护的各项记录。

二、本项目“十五”“211工程”建设效益分析

(一)本项目“十五”“211工程”建设成效

通过“十五”“211工程”建设,本重点学科已建成一支年龄、学历、知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学术气氛活跃,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术梯队。

通过五年建设,研究生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从仅能培养硕士到培养较高层次的博士和博士后人才,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明显提高。已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6名,项目博士生2名,目前在学博士研究生58名,项目博士生1名。

通过多年努力已形成的“预应力新结构的应用及其抗震性能研究”、“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研究”、“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研究”、“组合结构研究”和“土木工程结构健康诊断与加固工程研究”等5个重点研究方向,无论是研究手段和方法,还是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取得长足进步,研究更具系统性、创新性,整体研究能力和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已形成一个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科群体。与此同时,“结构与桥梁抗震减震方面”的研究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岩土工程变形与稳定分析”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已成为本学科新的增长点。

通过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加强了国内外的合作研究,促进了本学科学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升了本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及在国内外的地位,推动了本学科发展。

建设期间,进行了两台阵的单向地震模拟振动台建设,提高本学科的试验条件,推进以台湾海峡地区抗震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工程研究。同时,对MTS液压伺服加载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目前这一套系统在国内拥有最多的作动头(七个),开机率也最高,充分发挥了作用,去年在我校召开了“2005年MTS土木工程结构试验技术研讨会”。此外,学校新校区中第四学科群(土木建筑学科)正在建设,其中共有工程结构馆、岩土及地下工程馆、风洞实验馆、港口及水利工程馆以及土木工程综合馆等5大实验馆共计17,000平方米。

通过购置仪器设备,进行实验室改造,极大地改善了教学、科研条件,提升了人才培养能力和研究水平,为学科发展、学术水平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学科已于2006年4月成功获批福建省首批建设高校工程结构重点实验室。

(二)本项目“十五”“211工程”建设已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1、对“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已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从其水平、意义和影响等方面介绍

经过“十五”期间的重点建设,本建设项目取得了若干具有一定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对我校的学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新增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一级学科硕士点

2005年成功申报了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这样我院的博、硕士点就可覆盖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市政工程及工程力学、市政工程等等6个二级学科。

一级学科博士点及硕士点的申报成功对我院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可以拓展学科发展空间;二是带动相关学科发展;三是服务地方建设。

(2)获批福建省首批建设高校工程结构重点实验室

2006年4月学科的工程结构中心实验室获批福建省首批建设高校工程结构重点实验室。

工程结构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将大大增强福州大学“211工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与新技术”项目的建设水平,提升学科的综合实力与国内排名地位,扩大福建省在土木工程学科的国内外影响;同时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加强闽台交流、提升海峡西岸的基本建设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预应力混凝土梁拱组合体系静动力性能研究

预应力混凝土刚架拱桥是充分发挥梁式桥和拱式桥各自的受力优势,又通过预应力技术,避免桥台承担过大的水平力,由预应力索承担水平力的一种新桥型。在施工方面,充分发挥梁体系悬浇或悬拼的优点,预应力筋采用较平坦的布置,减少了预应力损失。空腹式梁拱组合体系由于腹拱部分不设支柱,因此线形流畅,造型美观,增加了桥梁的美感。

针对预应力混凝土刚架拱桥,应用超级空间有限元法、有机玻璃全桥模型实验、节点三维光弹性实验,以及非线性的地震反应分析等手段,全面系统地研究了空腹式预应力混凝土梁拱组合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梁拱结点应力集中以及结构的动力特性和抗震性能。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成果直接应用于尤溪洲闽江大桥设计与施工,解决了重点工程建设中的难题,直接经济效益达到750万元。研究成果是国内首次系统地对梁拱组合结构体系开展的静力与动力性能研究,为预应力混凝土梁拱组合体系今后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预应力混凝土空腹式刚架拱桥的研究成果于2005年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4)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理论关键技术研究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研究方向在原有的优势基础上,“十五”建设取得了多项新成果。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福建省基础性研究计划重大项目、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国道316线石潭溪大跨径钢管混凝土肋拱桥试验研究》成果获2001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深圳彩虹(北站)大桥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与研究”成果获2001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钢管—钢管混凝土复合拱桥受力性能研究》成果于2005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年参与完成了交通部规范《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与施工》的编写,已上报交通部批准。同时在“十五”期间完成了国家重点工程郑州黄河公路二桥的科研工作,承担了深圳市市政工程设计院“广东东莞水道特大桥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泉州市公路局“钢管混凝土拱桥新结构开发应用研究”等多项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横向科研项目,研究总经费达300多万元。

“十五”期间的研究使得本方向在钢管混凝土拱桥理论研究继续处于国际先进与国内领先水平,并为后续的研究发展奠定了更加扎实的基础,达到了“十五”建设的目标。

(5)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及其结构的研究

自密实混凝土是在施工中无需振捣、仅靠自重就能填充到复杂模型的各个角落,具有均匀自密实成型性能的新型建筑材料。针对当前国内外在自密实混凝土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长期攻关,解决了当前普遍存在的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在新拌阶段稳定性差,影响结构的匀质性;配合比中胶结料总量及砂率偏高,导致弹性模量较普通混凝土低、易开裂,造价高等问题;弥补了自密实混凝土配筋结构的安全性能研究不足的现状;针对国内缺少自密实混凝土技术标准的问题,编制了全国第一本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规程,即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规程》DBJ13-55-2004 ,并与中南大学共同主编全国《自密实混凝土设计与施工指南》CCES02-2004,对推动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自密实混凝土研究成果已成功地应用于省内外16个重要工程,新增产值(混凝土部分)超过9000万元,在提高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的情况下,节省工程造价2300多万元。2004年1月,通过了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鉴定认为:本成果解决了自密实混凝土在推广应用中从材料到结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并成功地应用于省内外多个重要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成果,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于2004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6)编制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并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在组合结构研究方向,本学科韩林海教授于2003年编制了福建省工程建设标准DBJ13-51-2003《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此外还于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3年由本学科韩林海教授主编完成了福建省工程建设标准DBJ13-51-2003《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该规程采用了学科多年来卓有成效和成熟的研究成果,汇集了参编单位的工程及设计经验,并充分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相关规程和规范。该规程于2003年通过了建设厅组织的专家委员会审查,其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抗火设计等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已在省内外多个实际工程中得到具体应用。此外本规程的相关条文还被国家钢管混凝土拱桥规范(报批稿)所采用。该规程获得了2004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韩林海教授获得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有力提升了学科科研工作的整体形象,扩大了本校土木工程学科在国内的影响,对学科成功申报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起到了重要作用。

2、按标志性成果的重要性、水平和影响程度排序

(1)2005年新增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一级学科硕士点

(2)获批福建省首批建设高校工程结构重点实验室

(3)预应力混凝土梁拱组合体系静动力性能研究成果于2005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4) 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理论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近年来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

(5)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及其结构研究成果于2004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6)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研究成果于2004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韩林海教授并于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三)本项目“十五”“211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九五”建设相比,本项目“十五”“211工程”建设有哪些进步和重大突破;“九五”以来“211工程”对本项目建设和水平提高以及对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本项目“十五”“211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学术队伍有待进一步扩大和提高,中青年教师中在全国有影响的还不多、专职博士生导师的数量还偏少。目前学科点还存在中青年教师队伍的负担过重,均承担相当大的教学科研任务,人才培养和引进还需要进一步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层次偏低,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近两年添置大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后,更感各方面人员的缺乏。

(2) 学科内发展尚存在不平衡。虽然我们已经成功申请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但2005年申报“岩土工程”和“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均未通过,表明一级学科点主要是靠“结构工程”和“桥梁与隧道工程”二个较强的二级学科带起来的,要将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点下的所有二级学科博士点全部设立尚需“十一五”的大力建设。

(3) 本学科在建设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在级别和经费上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总的来说,国家级项目还偏少,在实验室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的情况下,目前急需的是更多的项目和经费,以争取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出更多成果,推动学科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与“九五”建设相比,本项目“十五”“211工程”建设上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人才队伍方面通过引进(特别是特聘教授的引进)与培养,结构更加合理,形成了五个有较强实力的科研小组,为创新团队的建设打下了基础;科研项目的数量与层次有了质的飞跃,获得了七项国家基金,其中一项为国家青年科学基金;取得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学术成果,国际著名期刊、国内一级学报、三大检索的论文数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与二等奖12项,尤其是一等奖实现了零的突破;试验条件进一步改善,地震模拟振动台的建设从无到有;学术交流更加活跃,举办了14次全国性和国际会议,尤其是首次举办了两个国际学术会议;人才培养从硕士提高到博士层次,已毕业博士研究生6名,并有两名项目博士生出站;对地方经济建设贡献度进一步提高,横向科研经费增长明显。

与“九五”建设相比,本项目“十五”“211工程”建设上的重大突破主要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成功申报和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突破。

“九五”以来“211工程”对本项目无论是从人才吸引、实验设备建设,还是科研项目与成果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正处于大建设时期,本项目“预应力新结构的应用及其抗震性能方向”、“钢与组合结构”等五个重点研究方向均取得了一批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对促进我国土木工程技术进步、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对本项目所在的福建省。福建省地处台湾海峡西岸,是我国沿海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之一,本学科一直是福建省土木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最主要基地,通过本项目的建设,使福建省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层次从硕士提高到了博士;福建省地处台湾海峡地震带,通过本项目的建设,使福建省的土木工程抗震实验设备从无到有。本学科在培养人才、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还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将为福建省的重大工程与重点工程解决技术难题,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十五期间本学科承接的横向科研经费增长迅速,2003年为276万,2004年为433万,2005年达723万,本学科所获得的福建省科技进步奖均与土木工程行业的技术应用与难题解决有关。

三、本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及效果

为了保证本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建设目标的如期实现,本学科专门成立了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项目建设的实施方案,确定其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资金安排、建设进度及组织管理方式等,对项目的落实全面负责。

在本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了国家、省和学校“211工程”建设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要求,积极配合学校的建设中期检查和完成验收工作,做到定期汇报。大型仪器设备的采购坚持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论证,并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进行采购,安装调试完成后,组织专家进行严格的验收。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坚持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益的原则,坚持对外开放使用,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为进一步做好本建设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国家档案局关于做好2004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通知》(档发[2004]8号)要求,本项目认真做好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及档案移交等档案管理工作。

总体而言,在学校“211办”的协调指导下,通过本建设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不仅强化了本项目建设的目标意识、质量意识,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广大教职员工对承担国家重大建设项目重要意义的认识,使我院管理干部队伍和教学科研队伍的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及其整体素质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四、本项目“十一五”“211工程”建设的设想和建议

本项目“十一五”“211工程”建设的设想:

(1)继续在“结构工程”和“桥梁工程”中设立“特聘教授”岗位,增设“岩土工程”“特聘教授”岗位,继续引进与培养人才,使本学科的学术队伍结构更加合理,选择现有实力较强的研究小组培养1-2个创新团队。

(2)进行地震模拟振动台的二期建设,将“十五”“211工程”建设的两台阵单向地震模拟振动台建设成三台阵的双向地震模拟振动台;在新校区实验室进行中型风洞和剪压综合试验机的建设。使本学科建成具有地震模拟振动台、风洞、伺服加载系统、剪压综合试验机等功能较为齐全,且具有特色的以工程结构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及防灾减灾为主的实验中心。在此基础上,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

(3)在继续保持和发展结构工程与桥梁工程学科已有优势的同时,将“岩土工程”和“防灾工程”作为学科新的增长点,并带动“市政工程”的进步,使学科的整体水平达到国家重点学科的相应水准,各研究方向的科研能力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

(4)继续推进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学位点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2007年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开设“岩土工程”和“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二个二级学科博士专业;2007年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下开设“市政工程”二级学科硕士专业;2010年增设“市政工程”二级学科博士专业。2007年申报“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点,2009年申报“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硕士点。

(5)2006年,申报“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申报国家重点学科。

本项目“十一五”“211工程”建设的建议:

(1)实验设备是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关键,土木工程学科建设中实验设备投入很大。建议在“十一五”“211工程”建设期间,初步估算要达到上述目标至少要投入3000万元以上的建设经费。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巩固提高“十五”取得的建设成果,在实验室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以及学位点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将本学科打造成国内一流、并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学科。

(2)土木工程学科以应用基础与应用研究为主,对本学科的建设在积极争取纵向课题、发表高等级论文的同时,应积极鼓励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重大工程、重点工程和行业技术难题与应用推广做贡献。在人才、学科发展的评价,不宜过于强调三大检索、影响因子等。

福州大学“十五”“211工程”土木工程新技术与防灾减灾

建设项目财务决算报告

根据国家“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211部协办[2005]8号)和《关于认真做好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验收总结工作的通知》(福大211[2005]6号)的精神和要求。我处对“十五”期间“211工程”土木工程新技术与防灾减灾建设项目的专项建设经费的收支情况进行了财务决算,其结果如下:

福州大学“十五”“211工程”子项目建设经费收支决算表

(2001——2006.2)

金额单位:万元

子项目名称

土木工程新技术与防灾减灾理论

子项目负责人

房贞政

陈宝春

1、经费收入

名  称

计划经费

实际到位经费

实际完成经费

中央专项资金

460

460

460

地方政府投入

1150

1240

1240

学校自筹资金

90

204.5

204.5

合  计

1700

1904.5

1904.5

2、经费支出

名  称

设备购置

实验室改造

及维修

业务及其他

合  计

1090

33.8

780.7

3、经费结余

合  计

中央专项资金

其中地方政府资金

其中学校自筹资金

0

0

0

0

备  注:

业务及其他主要指图书资料、学术交流、人才引进和培养等。

编报单位(签章):计财处  审核单位(签章):“211工程”办公室

负责人(签字):                负责人(签字):

                                      二〇〇六年三月三日

福州大学“十五”“211工程”土木工程新技术与防灾减灾

建设项目财务审计报告

根据国家“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211部协办[2005]8号)和《关于认真做好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验收总结工作的通知》(福大211[2005]6号)的精神和要求,我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财务内审操作规范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校计财处的我校“十五”“211工程”该子项目财务决算报告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计,其审计情况如下:

本建设项目“十五”期间计划安排1700万元建设资金,其中中央专项资金460万元(国家发改委230万元,国家财政部230万元),省政府配套资金115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90万元。

本项目2001年至2006年2月28日实际到位建设经费1904.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460万元(国家发改委230万元、国家财政部230万元),地方政府专项资金1240万元,学校自筹配套资金204.5万元。经费支出中用于购置仪器设备1090万元;用于实验室改造与维修33.8万元;用于图书资料、学术交流、人才引进和培养等共计780.7万元。现全部完成投资。

本项目计划经费、实际到位经费、实际完成经费以及经费结余经审核与财务决算报告一致。

负责人(签字):

福州大学监察审计处

二〇〇六年三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