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211工程”三期信息光电与信息服务支撑技术重点学科

发布日期:2015-12-01 发布者: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点击数:

一、项目名称:信息光电与信息服务支撑技术

二、项目主要依托学院和学科

依托学院: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相关学科:物理学、地理学

三、项目建设简述

建设量子信息与量子光学、光电显示与微电子学、空间信息系统与现代信息服务三个研究方向。围绕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与开放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知识创新平台与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科学研究、物理电子学学位点建设、广泛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将物理电子学学科发展成为整体水平位居国内同类学科前列的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建设一批具有重要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创新产品和示范服务系统。

将本学科发展成为整体水平位居国内同类学科前列、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创建以学术领军科学家为核心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力争培养1人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新增1个国际研究中心和1个国家级条件平台,获国家三大奖1项,省部级重要奖项3-5项,SCI、EI论文200篇。

四、“十一五”以来的主要建设成绩

(一)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1.师资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创建以学术领军科学家为核心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或创新研究群体,原计划新增国家级突出中青年专家2-3人、博导15人以上;实际新增国家级突出中青年专家3人(长江学者1名、863专家1名、闽江学者1名)、博导17人。狠抓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整,加大学术骨干特别是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原计划年轻学者(年龄小于45岁)占高级职称人员中的比例大于50%、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大于80%;实际年轻学者占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为63%、博士学位比例为86%。博士生和硕士生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原计划力争1人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目前有一位博士生科研创新较强,年均发表JCR一区和二区论文2篇以上。

2.条件平台建设

原计划新增1个量子信息科学国际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条件平台(信息光电与信息服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工程实验室);实际新增1个国家级条件平台(平板显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3.标志性科研成果

力争在量子调控与量子保密通信等理论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在FED显示和集成电路设计的技术创新、空间信息系统和现代信息服务的集成应用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原计划获国家级三大奖1项、省部级重要奖项3-5项、SCI、EI论文200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0的30篇)、出版专著和教材5-7部;实际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重要奖项9项(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SCI、EI论文220篇(JCR二区以上发表或录用2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8部。

4.学术交流与合作

建设闽台信息光电与信息服务科技项目与人才交流平台,原计划力争建设1个电子信息类国际分支机构、承办或协办5-8次国际学术会议、邀请50人次境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访问、派出80人次到境内外访学和学术交流;实际承办或协办8次国际学术会议、邀请80人次境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访问、派出112人次到境内外访学和学术交流。

5.科研能力建设

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显著提高。原计划获得国家级项目25项以上、省部级重大或重点项目30项以上、新增科研经费7500万元以上;实际获得国家级项目30项、省部级重大或重点项目32项、新增科研经费9000万元以上。

6.技术转移与产业化

原计划申报发明专利20项以上、国际PCT专利2项,参与国家平板显示器件标准、“数字区域与数字城市”建设标准的制定;实际申报发明专利30项、国际PCT专利4项,获软件著作权18项,参与了国家平板显示器件标准、“数字区域与数字城市”建设标准的制定。

为数字电视、显示器驱动、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等专用芯片以及大型空间信息服务系统软件的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原计划成果转让费800-1000万元,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实际成果转让费超过900万元,新增产值超过11亿元。

(二)主要建设成效

1.队伍建设

本学科通过外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内部人才资源的整合,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力量。

首先,目前学科各研究方向都有本领域国内外知名的、有一定影响力的一流的专家(并且均为博士生导师)作为学科和主要学术带头人,如量子信息与量子光学方向郑仕标教授(长江学者),光电显示与微电子学方向郭太良研究员(“十一五”和“十二五”863计划专家)、李福山研究员(“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空间信息系统与现代信息服务方向陈崇成教授等。

其次,通过引进、外派、工作培养等多种形式,本学科近年来先后从国内外引进了多名具有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20多名国内重点院校培养的博士,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学术梯队建设的具体指标,年轻学者已占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为63%、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86%。

2.学位点建设

本学科在十一五期间顺利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目前该学科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电子科学与技术”(2011),5个二级二级学科博士点:“物理电子学”(2005年)、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2011年),电路与系统(2011年)、光电信息技术(2011年),“通信与信息系统”(2003年)。

3.人才培养

目前在校博士生43人,每年硕士研究生和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超过400人。初步形成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博士生和硕士生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与开发科技力量。

4.科学研究

十一五期间,本学科各研究方向共获得国家级项目30项以上,其中包括国家重大专项、863计划项目和子项目、支撑计划项目及子项目、973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共获得省部级重大或重点项目32项以上,其它项目97项。以上数字表明通过十五期间的建设,本学科在科研立项方面已经完成了原定的具体指标。

本学科各研究方向在十一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级科研奖励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共发表论文973篇,其中在国内专业科技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82篇,被三大检索机构收录的研究论文220篇,正式出版专著和教材8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0项、国际PCT专利4项。以上数字表明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本学科在研究成果方面也已经完成了原定指标。

5.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十一五期间本学科重点建设一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个省级设计中心,分别是:

(1)平板显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平板显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是在福建省发改委批准建设的“福建省平板显示技术工程实验室”基础上,集成场致发射显示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光电子与信息显示技术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和福建省光电信息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的优势资源,联合液晶显示器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位的福建捷联电子有限公司进行组织建设。项目主要围绕海西经济区显示产业发展中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新型显示发展滞后等问题,针对显示产业对关键技术开发、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开展LCD显示、FED显示和3D显示等方面研究,突破LCD背光源技术、LCD模组与整机集成技术、低逸出功/微纳材料复合型FED技术、集成成像3D显示与图像合成等关键技术,把“平板显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成为海西显示产业重要的技术创新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购置的主要设备包括磁控溅射镀膜机、丝印机、混合信号示波器、半导体分析系统、探针操作系统、显示屏烧结炉一体机、荧光光谱仪、太阳光模拟器、电脉冲发生器、多功能复合镀膜系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寿命测试系统、中频电源等。

(2)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教育部落实“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布局,推进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引导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政策的一个重要举措。实验室获准标志着我省省属高校在开放式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获得了零的突破。实验室的顺利建成与开放运行将大幅加快我省高校在科研和教学开放基地建设的步伐,有力推进和提升我省省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水平。 该实验室日前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建成验收并开始开放运行。实验室以 “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为嵌入点,以多源、异构数据,特别是大容量、多尺度的空间数据为对象,以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存储、传输、管理、决策和共享服务过程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为基本任务,并以福建省国民经济信息化重大工程计划─“数字福建”工程为依托,面向区域、行业、城市应用开展数据挖掘、信息共享和服务研究。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遥感信息机理与地学解释、地理信息建模与分析技术、网络信息共享与服务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的理论与方法、数据传输与信息安全技术。

购置的主要设备包括服务器、精密空调、存储阵列、磁带库、备份系统软件扩容、虚拟带库、高性能光纤存储器等。

(3)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福建省ICC”,是福建省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基础性项目,项目以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及相关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建立集成电路设计与芯片设计测试的技术服务平台,以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壮大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人才队伍,项目建设将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增加新的重要支撑点。“福建省ICC”主要功能是以服务的形式为集成电路设计创建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基业辅助环境、为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以及扶植一批有实力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首期总投资4500万人民币。

“福建省ICC”构建了集成电路设计的软硬件环境,通过开放性与公益性的运作特点,可以降低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投资风险和进入门槛,吸引并孵化出一批具有产品市场和技术特色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在福建省海峡经济西岸地区形成集成电路产业聚集效应,从而加速福建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整个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购置的主要设备包括SYNOPSYS V2009 EDA软件、Mentor Graphics V200 EDA软件、CADENCE EDA 软件、Agilent MXA N9020A 频谱分析仪等。

6.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在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本学科十五期间承办或协办8次国际学术会议、邀请80人次境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访问、派出112人次到境内外访学和学术交流。

创办了一个新的国际学术会议平台“International Spatial Data Mining & Geographical Knowledge Service(ICSDM)(空间数据挖掘与地理知识服务国际学术会议)”,并成功纳入IEEE国际会议统一系列。2011年6月29日-7月1日,第一届空间数据挖掘与地理知识服务国际学术会议(ICSDM 2011)于福州举行,组委员会主席由本学科陈崇成教授承担。

2007-2011年承担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主要包括欧盟第七框架项目1项、中欧龙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合作计划项目2项、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2项以及福建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

(三)标志性成果

1、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郑仕标教授)

2、一级学科博士点“电子科学与技术”

3、“中国青年科技奖”(郑仕标教授)

4、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研究及其应用”

5、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腔QED和离子阱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研究”

6、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基于遥感数据的海峡两岸数字地貌制图和国土资源监测研究”

7、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医学序列图像的运动信息分析”

8、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地理知识服务网格的数据挖掘与决策建模技术、系统开发及应用”

9、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城市环境遥感监测的若干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10、平板显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11、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12、福建省高校创新团队“平板显示关键技术与应用”

1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数字区域信息化技术服务体系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

14、863重大专项“印刷型25英寸VGA级FED显示器的研制”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

15、863重大专项“34英寸高分辨率彩色FED研制”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

五、建设经费到位、使用及管理情况简述

本建设项目“211工程”三期计划安排2350万元建设资金,其中中央专项资金200万元(国家发改委),省政府配套资金200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150万元。

本项目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31日实际到位建设经费2541.56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200万元(国家发改委),地方政府专项资金2098.80万元,学校自筹配套资金242.76万元。经费支出中用于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710.65万元;用于购置仪器设备1236.79万元;用于实验室改造与维修245.16万元;用于文献图书资料、网络和数据库信息资源建设等共计348.96万元。现全部完成投资。

“211工程”建设专项经费实行学校统一管理,资金的使用实行在校“2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指导下的项目负责制。为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项目建设资金严格执行《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办法》,每年根据学校制定的经费预算,制定建设项目的年度实施计划,经校“211工程”建设办公室核准后执行。项目在经费执行过程中,由“211工程”办公室、监审处和计财处共同监督执行,计财处负责财务核算,专项经费由学科或项目带头人、行政负责人共同审批,并规定定期(一般为半年)在本单位公布经费开支情况。“211工程”建设专项经费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单独核算。

六、建设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1.团队建设放在学科建设的首位

首先本着“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方针,总学术团队采取引进与自身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引进不拘泥于固定模式,不强求高层次人才非要落户福州大学,也可以采取兼职特聘或短期客座的方式根据学科建设与科研任务需要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引智”。

在自身人才培养上,我们有计划地输送一批有潜力的年轻学术新人进入国内外重点高校和研究所进行攻读博士学位和短期合作研究,学成后按时回校服务。在攻读博士学位或合作期间,要求带着我们自己的科研任务参与合作研究,有力保证科研任务的完成,提高研究成果的水平。

本学科方向在学术团队运行体系构建中,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在科研立项策划与组织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重大科研课题申报时,各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总是身体力行,不遗余力地积极鼓励与组织年轻教师进行团队作业。这样既保证项目申报的成功率,也能最大限度地配置各种科研资源。

2.“项目带动”战略,注重产学研结合

学科建设不是凭空进行,需要依托一些标志性的科研条件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目标。本学科积极贯彻“项目带动”战略,积极调动和联合各种科研与技术力量、人力资源,重点做好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研究,打好基础平台建设,并且注重博士、硕士学位点的建设,确保做好科研条件平台建设。同时,始终坚持产、学、研结合,面向国家和福建省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敢于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通过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研究与开发提升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培养壮大学术队伍,扩大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3.强强联合,增强学术交流,扩大学科影响

本学科注重各种内外有利资源的利用,推行强强联合,扩大学术队伍的整合,积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与项目联合攻关。近年来,本学科方向与国内外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科研项目合作、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多层面的关系,实现人员双向互派机制。此外,实验室还与诸多业界单位开展技术开发合作和原型产品产业化推广工作。这些举措也为扩大学科影响增添了不少色彩。

七、存在问题和意见建议

1.人才引进困难

受到地域人才流动、本学科所处的信息科技领域人才竞争尤其激烈以及各种科研与教学基础条件平台尚不够理想的综合因素等制约,本学科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没有达到理想状态,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国内外知名学者、拥有博士学位的年轻博士生导师引进数量有限。因此,重点学科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需要有机结合,以推动整个学科梯队的结构升级和稳定。

2.科研成果转化和博士学位点建设有待于加强

本学科建设一个突出的问题,因各发展方向都属高新技术,技术的应用推广尚需要更大的投入和开发;各个方向发展也不平衡,需要进一步融合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该学科新增博士点在学科建设、博士生导师和人才培养的建设等方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八、“211工程”四期建设重点及思路

1.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的成果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与教训,发挥既有优势,集中资金和人才投入,以团队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项目带动的发展战略,推进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尤其保证“平板显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平台良好地开放运行,重点围绕团队建设、条件平台升级、学位点建设与人才培养、重大科研项目立项与重大科研成果产出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环节进行,努力使学科更上一层楼,向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或中心迈进。

2.加强学院内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系统、微电子学、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整合与联合,建立若干个学科群,形成具有生态学意义的上下游紧密关系的研发依存链或支持链,提高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

3.加强跨学院或单位之间联合开展科学研究的工作思路(从项目申请到绩效评估、成果归属),解决参与单位的分工协作问题,以适应目前学校科研经费使用、成果、绩效评估、国有资产管理按学院为单元的管理模式,实现科研项目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4.将各方面资源向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人才建设倾斜,有效用于改善引进人才各个环节中,并集中于贵重仪器的购置、实验平台等建设,着眼于关键设备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