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福州大学“十五”“211工程”清洁化工新技术

发布日期:2015-12-01 发布者: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点击数:

一、本项目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一)本项目建设概况

1、本项目“十五”“211工程”的建设目标

清洁化工新技术是指在绿色化学基础上与自然环境相容的资源高效、节能低耗、清洁生产、合理循环的物质转化过程与工程的科学与技术。本学科重点为工业催化与催化反应工程,同时开展能源转化、物质传递与生物制药等相应研究内容。承担本学科项目涉及化学工程、工业催化、生物化工和化学工艺四个二级学科,由福州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生物化工制药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所、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工业催化及催化反应工程应用部分来承担。

围绕福建“十五”规划、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需求,面向福建省多种化工产业与石化骨干企业,开展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开发、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技改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使本学科的总体水平达到全国地方大学相应同类学科的一流水平,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工业催化研究方向居国内领先,达国际水平;清洁化工生产、传质分离、生物制药三个研究方向,在某些领域达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建成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素质好、水平高、有创新开拓能力的学术梯队。争取新增两个博士点:工业催化博士点与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绿色化工技术重点实验室与工业催化重点开放实验室。努力把本学科建设成为我省、我国高层次化工创造性人才培养、有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技术创新与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开发基地。

2、本项目“十五”“211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争取到2005年,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总规模为90人左右的教师队伍,其中正高占30%;副高占30—35%;有博士学位的占35%;硕士学位的达到40%;增加博士10人、教授8人,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骨干教师2—3人。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5人;在校博士研究生20人,硕士研究生120人。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争取有12项左右的成果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申报专利12项以上。发表论文500篇,其中一级刊物100篇,核心刊物200篇,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数达到50篇。

3、本项目“十五”“211工程”建设总投资及使用情况

本建设项目“十五”期间拟安排1700万元建设资金,其中中央专项资金460万元(国家发改委230万元,国家财政部230万元),省政府配套资金115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90万元。资金用途如下:

购置仪器设备:1040万元

实验室建设与改造:90万元

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320万元

原创性科研项目的启动与前期研发:150万元

学术交流、图书资料等:100万元

(二)本项目“十五”“211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1、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以及具体指标完成情况

本学科在学科带头人魏可镁院士的领导下,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五年共承担科研项目106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部级58项,获科研总经费2186万元;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达2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已完成国家级、省级项目22项,通过省部级以上技术鉴定1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12项,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90项,2001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五年来共发表论文438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18篇,正式出版专著和教材2部;建成了化工原理省级重点实验室和设备先进的清洁化工新技术实验室,大大提高了学科的科研及教学条件。与“九五”相比,成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学术论文的水平提高特别显著,被EI、SCI、ISTP三大检索机构收录的文章数量增长了7倍,在国内一级刊物上发表文章总数比“九五”期间增加3倍多。

    本学科通过加强学科内部培养与加大引进力度两种途径,达到了调整、优化学科队伍结构的目的,现已形成在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等方面都更加合理的学术梯队。五年来,本学科共引进博士3人,选拔10位具有硕士学位且素质好的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其中7位已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招收培养了硕士研究生31人,其中多人考上重点大学或中科院博士生。通过建设,该学科的学术梯队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一是年龄结构进一步年轻化,尤其是年轻的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比例大幅度上升:2005年35岁以下的教师比例达到40%,56岁以上的教师,2000年为11%,到2005年下降到7%。教授平均年龄从2000年的55岁降到2005年的50岁。二是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2000年有13人,占22.4%,到2005年达到23人,占43.8%。三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能力明显增强,博士生导师人数2000年只有4人,2005年增加到8人;硕士生导师由2000年的15人增加到2005年的25人。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魏可镁教授2005年获得何梁何利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学位点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3年申报“工业催化”博士点获得成功,先后获得“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和“生物化工”3个硕士点,2005年获得“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

2、建设资金到位、使用、完成及管理情况

“十五”期间,本项目实际到位建设经费173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460万元(国家发改委230万元、国家财政部230万元),地方政府专项资金1167万元,学校自筹配套资金108万元。截止到今年2月已完成建设经费1735万元,其中用于购置仪器设备1425万元;用于人才引进250万元;用于图书资料、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共计60万元。

本建设项目在资金的管理与使用上严格按照《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每年根据学校制定的经费预算,制定本建设项目的年度实施计划,经校“211工程”建设办公室核准后执行。本项目在经费执行过程中,由“211工程”办公室、监审处和计财处共同监督,计财处负责财务核算,专项经费由项目带头人审批,超过10万元的还需报分管校长审批。经费开支情况定期(一般为半年)在本单位公布。“211工程”建设专项经费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单独核算。

3、仪器设备购置(调整)、使用及管理情况

“十五”期间,本学科项目购置的主要设备有加压热天平、热综合分析仪、岛津气质联用仪Varian高效液相色谱、比表面和孔径分析仪器、气相色谱仪CO变换催化剂侧线装置荧光定量PCR等共计1425万元,其中单台价值10万元以上的设备18台套,共计635.87万元。这些仪器设备在科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所有这些仪器都有专人管理,运行状况良好,大部分仪器年开机时数都达到和超过原预计的运行时数。

本建设项目在仪器设备购置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211工程”建设的管理办法和《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条例》、《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执行,对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或单批量在10万元以上的设备购置严格按照专家论证、学校审核、上报审批、招标采购、安装验收等程序进行;仪器论证工作请校资产处、211办、监审处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予,做到了公平、公证和公开。所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指定专人负责,在使用过程中适时做好仪器设备使用、维护的各项记录。

二、本项目“十五”“211工程”建设效益分析

(一)本项目“十五”“211工程”建设成效

“十五”期间,本学科在“工业催化”、“清洁化工生产”、“传质与分离”、“生物化工”等方向开展卓有成效的研究,从环境友好绿色技术出发在系列新型高效化肥、石化、环保催化剂及工艺、洁净煤催化气化及先进催化精馏技术、新型生物制药、浸矿及过程优化技术等领域开展多种化工过程的节能降耗、循环利用与清洁工艺的研发,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及“化工产品与清洁工艺”紧密结合的特色。为我省经济建设友好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工业催化研究方向:该研究方向在魏可镁院士主持领导下,继续开展新型高效无污染的新一代氨合成催化剂、新型高效变换催化剂、汽车尾气净化环保催化剂、新型石油化工催化剂等的研发,强化“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成果转化辐射工作,现已获得国家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级资助587多万元,在新一代氨合成催化剂的工业开发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新型高效变换催化剂、汽车尾气净化环保催化剂的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进展。

“第二代氨合成催化剂—新型钌系氨合成催化剂及其工艺流程”(国家科技部攻关项目投资300万,同时为福建省重点攻关项目,编号:2001BA322C)和“汽车尾气净化环保催化净化器”项目(福建省计委、福建省环保局已立项,总投资约4200万)均居国内领先,达到国际水平。其中作为第二代氨合成催化剂——钌系催化剂在低压、低温、低H/N、高NH3下具有高活性,在130公斤压力下出口氨浓度由14%提高到19%,提高产量30%以上,现正进行扩大催化剂制备、建设工厂侧线装置与促进成果的转化工作,对提高我国化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意义。而“汽车尾气净化环保催化净化器”项目于2001年底通过省科技厅的技术鉴定,FD催化净化器的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指标达到国外产品的先进水平,年产22万套的生产线已投入生产。此外,低铬低汽气比变换催化剂已通过技术鉴定,正在组织工业化生产推广应用。新型高效变换催化剂的基础研究业已开展,旨在研发新一代变换催化剂,为福建省的国民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清洁化工生产研究方向:本方向在研主要项目“无烟粉煤-纸浆黑液清洁气化关键技术研究”(国家基金:No.20376014),“福建无烟粉煤混合气催化气化流化床新工艺开发”(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No.HG9901)及“颗粒床高效除尘装置的开发”(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No.2001H043)等都是围绕环境友好的绿色工艺与技术来进行的。其中福建无烟粉煤催化气化清洁生产的研究可将挥发份<5 %的低活性无烟粉煤在廉价工业副产碱盐复合催化剂(约8%)与较低气化温度(<900 ℃)条件下,经固定床或流化床气化均可获得高转化率(X>80%)与高产气率(Vg>3米3/公斤煤)的结果;同时采用加入脱碱助剂的含碱灰渣煅烧处理方式,实现了灰渣煅烧的玻固化、脱碱无害化与防止灰渣熔结的目的;进而提出气化-煅烧集成式流态化技术以达到全系统热能的闭路循环与合理利用;本项目具自主知识产权,居国内领先水平。而颗粒床高效除尘装置的开发项目不仅取代了传统的袋滤路线,而且完成了石油焦破碎与炭尘捕捉系统的绿色闭路循环;同时一个除尘效率>99%、出口尾尘含量< 100毫克/米3、过滤室压降< 110mm水柱的高效炭粒床除尘工业装置已在福建南平化工厂建成并通过环保局验收;本项目具自主知识产权,居国内领先水平。同时接受企业委托,开展了高活性煤种的“干馏-气化-燃烧-发电”一体化与产业链的试验室研发,具自主知识产权,将煤转化技术与最大程度利用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传质与分离研究方向:本方向在催化精馏、膜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催化精馏技术在醋酸甲酯水解工艺中的应用”项目成功地将催化精馏新技术应用于PVA生产中醋酸甲酯的回收过程,使该过程能耗降低 30%。该研究成果2000年通过工业规模技术鉴定(国内首创,国际领先),并获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已在福建纺织化纤集团公司实现工业化,经济效益达3000 万元。获得福建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并被作为国家示范工程项目加以推广。进而又提出“醋酸甲酯水解萃取精馏与催化精馏一体化技术”(2001年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解决了目前聚乙烯醇生产中醋酸甲酯回收过程流程复杂、能耗高的问题,该项目已通过福建省科技厅专家技术鉴定。这些成果表明本学科在催化精馏领域的研究与产业化方面达国内先进水平。此外,本方向在开展膜分离、超临界流体萃取等多种新过程技术的传质机理、数学模型、过程综合与优化、工业化实际应用等开发方面均取得相应的鉴定与成果。

生物化工研究方向:本方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有“生物化工生物反应动力学和过程优化”、“生化分离新技术”、“新型药物和生物制品的研发”等。五年来完成了数项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的项目。

“卡那霉素发酵过程优化控制技术”、“微生物发酵过程溶氧控制技术”等项目的完成实现了卡那霉素、西索霉素、妥布霉素和金霉素等生产过程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控制,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过程动力消耗。研究成果已转让福州福兴医药有限公司和福建浦城正大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已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卡那霉素发酵过程优化控制技术”2001年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西梭霉素高产菌株筛选及工艺条件研究”项目2002年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手性药物中间体R-(-)-扁桃酸生物不对称合成” 与“嗜热嗜酸菌在生物冶金中的应用”已取得突破,已申报专利,正进行中试,可望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研项目“新霉素清洁生产技术”是福建省科技厅2004年重大科技专项,郭养浩教授作为福建省“清洁生产技术”重大科技专项的首席专家。

此外,在生化分离新技术研究领域,“卡那霉素分离纯化新技术”项目对卡那霉素A、B组分的提取和纯化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该成果在福州福兴医药有限公司应用,产生显著经济效益,获2004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本研究方向已建立了生物工程、化工、化学和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平台,建成以中青年博士为主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已形成高新技术研究和经济建设需求相结合的产学研合作的良好互动局面。

(二)本项目“十五”“211工程”建设已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1、对“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已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从其水平、意义和影响等方面介绍

(1)新增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及一级学科硕士点

2005年成功申报了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及一级学科硕士点,使博、硕士点覆盖了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和工业催化等5个二级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设立将对该学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所属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魏可镁教授2003年获得福建省首次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2005年获得何梁何利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魏可镁教授长期从事绿色催化剂研究开发,围绕合成氨、汽车尾气治理、新能源开发、石油化工及工业(民用)消毒净化机(器)等领域开展纳米催化剂的研究,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紧密结合,坚持科研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研发成功了二个系列八个催化剂,其中五个催化剂获国家级奖,还主持完成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钌系氨氨合成催化剂研制及其工艺流程的开发》比传统铁催化剂提高合成率40%以上。在汽车尾气治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与国产七种车型配装,在国家轿车检测中心测定达到欧Ⅲ排放标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项技术已转让福州朝日环保公司生产。现已建成年产20万套生产装置,达到欧Ⅲ标准汽车尾气净化器已正式向国内汽车生产厂家供货。魏教授在化肥催化剂研制、工业生产应用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和重大贡献,并筹建了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由于魏可镁为推进我省和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2003年被福建省政府授予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200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

(3) “催化精馏技术在醋酸甲酯水解中的应用”研究成果于2001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研究项目采用催化精馏新技术代替传统的固定床水解技术应用于PVA生产中醋酸甲酯的回收过程,破坏醋酸甲酯水解反应平衡,大大提高醋酸甲酯水解转化率,不仅降低醋酸甲酯回收过程能耗,而且减少循环量,减少设备投资和操作费用,使该过程能耗降低30%。该研究成果2000年通过工业规模技术鉴定(国内首创,国际领先),并获国家发明专利,并被作为国家示范工程项目加以推广。目前已在福建纺织化纤集团公司实现工业化,经济效益达3000万元。

(4)“‘化工原理课程优化设计’教研与实践”研究成果于2001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化工原理课程优化设计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于2001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该成果以既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与综合能力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引入工程经济观点、工程最优化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国内首先进行“化工原理课程优化设计”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运用现代化知识和技术创新设计手段,利用可视化语言Visual Basic5.0和多媒体制作软件Authorware5.0在国内首先开发成功“化工原理课程优化设计多媒体CAI课件”,并将课件应用于课程优化设计教学实践。该课件包括传热、蒸发、吸收、精馏、干燥五个单元操作共十六个优化设计模型及求解方法的多媒体教学和优化设计计算两大功能,具有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等特点。2001年主编正式出版了国内首部《化工原理优化设计与解题指南》教材。课程优化设计及CAI课件的开发应用,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上取得重要突破,经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对培养学生勤学、质疑、好问、多想、实干等科学素质,提高学生综合决策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应用计算机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效果显著。课程优化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行动,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参与学术研究、开发CAI课件、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以全国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化工大学杨祖荣教授为组长的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该成果将工程经济观点、工程最优化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融入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并应用CAI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上的改革有所突破,经几年教学实践证明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与综合能力效果显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同行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目前已有兰州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高校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中应用我们主编的优化设计教材及开发的优化设计多媒体课件。

(5)“卡那霉素发酵过程优化控制技术”研究成果于2001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卡那霉素发酵过程优化控制技术”项目的完成实现了卡那霉素、西索霉素、妥布霉素和金霉素等生产过程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控制,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过程动力消耗。研究成果已转让福州福兴医药有限公司和福建浦城正大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已取得显著效益。

(6)“钌系氨合成催化剂研究及其新工艺流程开发”重大攻关项目于2004年通过专家鉴定,总体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钌系氨合成催化剂被誉为氨合成领域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第二代氨合成催化剂。该催化剂在低温低压和合成气高氨浓度情况下,具有高活性。其氨合成速率比铁催化剂提高10~20倍。在同等生产条件下,使用钌系氨合成催化剂可比传统铁系催化剂增产20~40%, 吨氨能耗降低20%,具有极好的增产节能效果。我们在魏可镁院士的领导下完成的“钌系氨合成催化剂及其工艺流程研究”项目,是1999年福建省科技厅下达的重大攻关项目 [99-H-1]和2001年国家科技部的科技计划引导项目[2001BA322C]。经过课题组近5年的努力,于2004年1月该项目通过了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一致认为:

1、该项目在催化剂载体微波处理、活性炭部分石墨化及扩孔、水合肼还原等制备方法有独特之处,文献未见报导,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

    2、FA-Ru钌系催化剂具有低温、低压、高活性和较好的热稳定性,实验室检测和氨厂侧线测定FA-Ru催化剂性能达到国外文献报导的同类产品的国际先进水平。钌催化剂在实验室基础研究、催化剂研制、扩大制备、氨厂工况条件的侧线检测等总体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3、FA-Ru催化剂具有低温、低压、低氢氮比下高活性以及对高氨含量不敏感等特点,可用于开发低压或等压合成氨流程,或用于我国现有各类氨厂进行“铁串钌”工艺的技术改造,可大幅度降低能耗,提高产量,尤其是当前我国中小型氨厂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的最有效途径,建议加快FA-Ru催化剂的产业化示范工程的建立,从而进一步完善技术,加快工业推广应用。

在省永安智胜氨厂工业侧线评价表明:铁串钌工艺在合成压力20MPa下能提高氨合成能力43.7%。同样一套生产装置,可将现在年产8万吨合成氨生产能力提高到年产11.5万吨合成氨。循环气量、制冷动力压缩机功率减少,年节省电费124.2万元,年增加合成氨产量所得利润885.62万元。两项相加年增约1000万收入,经济效益极其显著。钌催化剂的推广应用将促进我国合成氨工业实现跨跃式的发展。

该项目申报五项专利已获三项专利权,并转移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性工程项目。2004年底,国家发改委“发改高技[2004]2203号”批准了我们申报的“第二代氨合成钌系FA-Ru催化剂制造及钌催化剂合成氨生产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建议书,同意“采用自主开发的钌催化剂制备等专利技术,实现第二代氨合成钌系FA-Ru催化剂的产业化,促进我国合成氨工业的发展。项目分别在福建省福州市建设钌催化剂生产装置,在福建省永安市建设合成氨示范装置,形成年产钌催化剂120立方米的生产能力,使合成氨能力由原来的5万吨/年提高到7.5万吨/年。”项目总投资1亿3千万元,国家补助1千万元。

2、按标志性成果的重要性、水平和影响程度排序

(1)2005年新增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魏可镁教授2003年获得福建省首次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2005年获得何梁何利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3)“催化精馏技术在醋酸甲酯水解中的应用”研究成果于2001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4)“‘化工原理课程优化设计’教研与实践”研究成果于2001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5)“卡那霉素发酵过程优化控制技术”研究成果于2001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6)“钌系氨合成催化剂研究及其新工艺流程开发”重大攻关项目于2004年通过专家鉴定,总体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三)本项目“十五”“211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九五”建设相比,本项目“十五”“211工程”建设有哪些进步和重大突破;“九五”以来“211工程”对本项目建设和水平提高以及对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十五”建设中,我们感觉到最重要的一个体会或者说是值得总结成功的经验就是要搞好学科建设,必须发挥“团队精神”。回顾本学科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无一不是在充分调动团队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经团队全体成员的艰苦努力而获得的。因此,学科要发展,抓好团队建设是关键,增强科研团队的凝聚力,改变以往一些课题组单打独斗一盘散沙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政策导向上推动团队的形成和提高团队的战斗力。

本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学科发展不平衡,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等学科还很薄弱,是今后学科建设要注重加强的方向;学术梯队建设仍是薄弱的一个环节,特别是高水平的中青年人才少,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仍有困难;学科所承担的高级别、重大科研项目仍然偏少。而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引领学科方向的学科带头人,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团队。

与“九五”建设项目相比,本项目在“十五”“211工程”建设上的重大进步主要是学位点建设取得重点突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在学科队伍、科研工作以及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自“九五”以来,“211工程”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使本学科逐步成为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以及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及效果

为了保证本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建设目标的如期实现,本学科专门成立了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项目建设的实施方案,确定其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资金安排、建设进度及组织管理方式等,对项目的落实全面负责。

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条例》、《福州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和《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的要求执行,使项目建设过程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从而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高质量。同时,积极配合学校的建设中期检查和完成验收工作,做到定期汇报。大型仪器设备的采购坚持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论证,并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进行采购,安装调试完成后,组织专家进行严格的验收,并严格管理。

为进一步做好本建设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国家档案局关于做好2004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通知》(档发[2004]8号)要求,本项目认真做好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及档案移交等档案管理工作。

总之,通过严格项目管理,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高质量、顺利实施。

四、本项目“十一五”“211工程”建设的设想和建议

学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将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工作。当前高校人才竞争十分激烈,以我校人才竞争政策和力度以及我校的条件,特别是我院化工学科的条件,在国内人才竞争中是明显地处于劣势的。因此,在梯队建设中,我们仍应坚持引进和自己培养相结合,并加大自己培养的政策力度。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本学科“九五”和“十五”建设已具备的优势和特色,拓宽学科发展的新思路。加强学术梯队建设,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进一步改善梯队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充分发挥中青年学术骨干的作用,围绕福建经济建设,面向我省石化骨干企业,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开展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开发与技改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组织和承接高水平和重大的科研课题,使本学科的总体水平达到全国地方大学相应学科的一流水平,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

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争取将“绿色化工技术”实验室与“工业催化”重点开放实验室。建成省级乃至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十一五”期间争取设立“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努力把本学科建设成为我省我国石油化工高级人才培养、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研究开发的重要基地。

福州大学“十五”“211工程”清洁化工新技术

建设项目财务决算报告

根据国家“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211部协办[2005]8号)和《关于认真做好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验收总结工作的通知》(福大211[2005]6号)的精神和要求。我处对“十五”期间“211工程”清洁化工新技术建设项目的专项建设经费的收支情况进行了财务决算,其结果如下:

福州大学“十五”“211工程”子项目建设经费收支决算表

(2001——2006.2)

金额单位:万元

子项目名称

清洁化工新技术

子项目负责人

魏可镁

张济宇

吴燕翔

1、经费收入

名  称

计划经费

实际到位经费

实际完成经费

中央专项资金

460

460

460

地方政府投入

1150

1167

1167

学校自筹资金

90

108

108

合  计

1700

1735

1735

2、经费支出

名  称

设备购置

实验室改造

及维修

业务及其他

合  计

1425

0

310

3、经费结余

合  计

中央专项资金

其中地方政府资金

其中学校自筹资金

0

0

0

0

备  注:

业务及其他主要指图书资料、学术交流、人才引进和培养等。

编报单位(签章):计财处  审核单位(签章):“211工程”办公室

负责人(签字):                负责人(签字):

                                      二〇〇六年三月三日

福州大学“十五”“211工程”清洁化工新技术

建设项目财务审计报告

根据国家“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211部协办[2005]8号)和《关于认真做好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验收总结工作的通知》(福大211[2005]6号)的精神和要求,我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财务内审操作规范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校计财处的我校“十五”“211工程”该子项目财务决算报告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计,其审计情况如下:

本建设项目“十五”期间计划安排1700万元建设资金,其中中央专项资金460万元(国家发改委230万元,国家财政部230万元),省政府配套资金115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90万元。

本项目2001年至2006年2月28日实际到位建设经费1735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460万元(国家发改委230万元、国家财政部230万元),地方政府专项资金1167万元,学校自筹配套资金108万元。经费支出中用于购置仪器设备1425万元;用于人才引进250万元;用于图书资料、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共计60万元。现全部完成投资。

本项目计划经费、实际到位经费、实际完成经费以及经费结余经审核与财务决算报告一致。

负责人(签字):

福州大学监察审计处

二〇〇六年三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