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形成及项目建设总体目标与内容简述
为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以及福建省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本科教育质量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本科教育,增加对本科教学工作的投入,确保本科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本科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是我校“211工程”总体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福州大学作为福建省唯一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兼有经管文的多科性大学,肩负着为福建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人才的重任,搞好本科教育是我校最基本、最主要的中心任务,也是学校抓质量、上水平、创特色,全面适应福建省对各类人才培养和科技研究开发的需要,是办成全国重点建设大学的基础。
根据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在“九五”间期,我校本科教学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为目标,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以加强教学建设为基础,全面推进本科教学建设。建设的目标是:经过5年的努力,到21世纪初使学校教学工作达到原国家教委提出的教学工作优秀学校标准,教学质量达到国内地方同类大学一流水平;培养思想合格、基础扎实、素质全面、适应福建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使福州大学成为福建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解决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重要基地之一,成为福建省重点建设和支柱产业的主要科技依靠力量。
为基本实现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装备条件、教学管理和教学队伍等教学工作现代化,“211工程”“九五”期间的本科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1.通过稳定规模,加大投入,“九五”期间学校争取每年增加投入不低于500万元,用于本科教学项目建设,基本实现本科教学基本设备的更新和补充,切实提高本科教育的整体规模效益。在“九五”期间将重点建设一批(1)覆盖面大的公共基础实验室(2)招生数大或新办的专业实验室(3)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改革的实验室(4)校级工程实践中心和基地。以全面改善本科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成才环境。
2.通过实施“百课建设工程”,制定建设规划和建设目标,加大教改建设经费的投入,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进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加强“理科基地化学专业点”建设,建立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改革示范点;推动我校本科教育质量再上新水平。
4.建立与完善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新机制;建立严格、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网络化;建立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本科教育的宏观管理。
二、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及效果
本科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是学校“211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作为“211工程”建设子项目,其建设任务能否顺利实施,关系到“211工程”总体建设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建立和完善建设项目的领导组织和管理的运行机制,是“211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根据《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条例》、《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和《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211工程”建设管理文件的规定,相应成立了以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长为首,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组成的“福州大学‘211工程’本科教学基础建设的领导小组”,负责各项目的指导、论证等工作,由教务处具体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对建设项目采取立项(由项目所在院系根据学科建设规划进行立项申报,有规范立项书)、论证(由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福州大学本科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评审原则,讨论并确定建设项目)、审批(教务处根据论证结果,经分管校长审批后,组织项目建设)、建设(由“211”办、教务处、资产处、监审处及项目所在院系共同负责实行项目招投标)、验收(教务处制定有《福州大学“211工程”本科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按具体要求组织专家验收)等程序严格管理,层层落实,建立责任制。同时坚持开展教学评估,有计划地分年度评估建设规划的落实状况,并建立相应有效的奖惩制度,奖励为实施规划做出贡献者,以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有力地保证了本科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充分发挥其投资效益。
三、项目建设总体目标与内容完成情况简述
“九五”期间,围绕我校本科教学优秀评建工作,重点建设一批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公共基础教学设施项目、专业实验室和部分实验室改造以及一批“百课工程”和教研、教改立项研究项目等。通过加强本科基础教学设施建设和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初步形成能主动适应21世纪福建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基础设施,建成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形成能调动学校以及广大师生教与学积极性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 从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使我校本科教学质量达到国内同类大学的一流水平,成为我省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经过五年来的重点建设,我校本科基础教学设施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基本完成了预期的建设任务和目标。五年来,共立项建设了2个基地(理科化学基地、人文素质基地),3个校内实践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机械工程实践中心和电气工程实践中心),9个公共基础实验室,以及10个专业实验室,其中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CAD中心投资397万元,实现了网络化毕业设计,在全国地方高校中居领先地位;启动建设各类教改立项项目300多项,已取得了较显著成果,其中CAI立项研究项目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教研教改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百课建设工程”项目获省优秀课程17门。1999年11月我校理科化学基地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中期评估,受到专家好评。为全面推进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自1998年开始制定了“分层次、多规格、因材施教”的培养战略,现已形成了四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格局,福建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专家鉴定组评价为:“在总体上走在全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前列。”经过建设,我校本科教学的实践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推动了实践教学和教学立项改革,取得了一批显著成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本科教学质量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四、具体指标及实现情况
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的该项目具体建设指标是:到2000年重点建设CAI中心等5个公共基础服务设施项目,机械工程实践中心等10个公共基础教学设施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8个专业实验室建设项目和进行部分实验室改造以及一批“百课工程”和教研、教改立项研究项目等,并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经过“九五”期间的建设,我校本科基础教学设施建设项目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主要建设项目情况如下:
单位:万元
建设项目 | 经费投入 | 建设项目 | 经费投入 | 建设项目 | 经费投入 |
机械工程实践中心 | 260 | 电子信息基础实验室 | 99 | 建筑学专业实验室 | 29 |
电气工程实践中心 | 60 | 电工学基础实验室 | 20 | 化工系专业实验室 | 68 |
CAD中心 | 397 | 机械系力学实验室 | 50 | 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 | 80 |
CAI中心及多媒体教室 | 287 | 机械系计算机绘图实验室 | 63 | 电子系专业实验室 | 74 |
计算机基础实验室 | 181 | 机械系专业实验室 | 80 | 管理模拟实验室 | 93 |
外语语言实验室 | 213 | 通信与信息实验室 | 146 | 人文素质基地 | 40 |
高等数学实验室 | 54 | 计算机软工硬工实验室 | 105 | 高职计算机房 | 34 |
理科化学基地 | 436 |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 | 54 | 教学软件建设等 | 351 |
大学物理实验室 | 93 | 电力实验室 | 60 | 其它 | 81 |
总计:3508 |
教学立项研究与改革情况:“九五”共投入351万元,启动了各类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07项,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具体的立项类别和完成情况如下:
1、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立项研究国家级8项,省级11项,校级27项,其中有13项已通过鉴定。
2、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152本已正式出版,2部电子教材已在校园网试运行。
3、“百课建设”立项58门,其中17门已获得省优课程。
4、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课件立项目125项,其中省级立项8项,37项已结题并通过鉴定。
5、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31项。
五、建设经费到位及使用情况
“九五”期间实际到位建设经费共计3587.67万元,其中省政府专项经费2833万元,学校自筹754.67万元。截止到今年4月已完成3507.83万元,其中用于设备购置2805.51万元,用于实验室改造及维修383.62万元;用于教学软件建设等318.7万元。
六、建设成果效益及标志性成果
基地建设成效显著:1、我校“国家理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1995年挂牌立项建设,国家投入专项建设经费250万元,学校配套投入436万元,经过五年建设,已成为我校本科教学改革的示范辐射基地。1999年11月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中期检查评估。2、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998年正式立项,首期投入建设经费40万元,基地总体实施方案及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启动。该项目大大改善了我校人文教育的环境和氛围,提高了学校文化品味。基地下设:美育中心、讲座中心、导读中心、心理发展与指导中心、社团中心等。
进一步加强了基础实验室建设:1998-1999年,我校先后有9个基础实验室通过了福建省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并在实验室体制改革、实验室管理规范化、实验室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和经验。其中,计算机基础实验室承担了全校一、二年级计算机基础、语言及高年级公共选修课的上机任务,1998年建成可视化教学系统,实现Windows平台教学,现在每年承担250000人时数教学任务;校外语语音室已建成9间语音室,承担了全校一、二年级本科生和一年级研究生上语音课,每年共有5700多人受益,上课达95040人时数,开出率达100%;高等数学实验室购置了32个工作站,1个服务器的局域网设备,目前已开出62个上机实验,每年达22620人时数,同时还做为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的培训基地;化学系基础实验室将原属各教研室的基础实验室分离出来进行整合优化、更新改造,建立起含基础性、综合性等六大模块的基础化学实验体系,每年教学收益面覆盖化学、化工、机械、环境、轻工、材料和土建等专业学生达700人,实验总学时达6000人学时,实验开出率达100%;大学物理实验课我校是理工科学生必修公共课,学生受益面广,经过建设,该实验室实验开出率达100%,已能开出综合、设计型实验,实现了面向全校有组织的开放;电子信息基础实验室是在低频、高频、数字电路以及微机单片机实验室的基础上合并组建的,现除了开设电子线路基础课实验外,还增加了综合、设计型实验,成为学生课内外实践活动场所和校内相关电类专业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的实践基地,并实行开放;电工学实验室已为全校电类及非电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模拟电子设计型实验(一人一组)、电工电子综合型实验(一人一组)及电工学验证型实验,从96年以来,受益学生的实验达50303人时数。
建立和完善了校内实践基地: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包括CAD中心和CAI中心)、机械工程实践中心、电气工程实践中心的建设,已在校内营造出一种工程创新实践的环境和条件,在实验室教学与工厂实习之间架构起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主,又与现代生产实践紧密相联的训练基地,改善了教学及学生成长环境,突出了我校作为地方理工科大学的特色,把学生培养成工程型、应用型、复合型、现代技术型的人才。其中,机械工程实践中心已由传统的以机械加工工艺为主的实习体系向现代工程实践体系转化,融入了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增内容达60%,该中心每年承担校内1800人和校外400人实习任务;电气工程实践中心每年为全校10个院系19个专业及高职学生约1800人开课,提高了学生在电工电子技术方面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CAD中心于1999年3月建成并立即投入使用,拥有310台微机,机房面积达1000平方米。仅1999-2000学年第一学期就有64个班级近6万人时在此用计算机绘图,同时每年接纳土建、机械、电气、轻工等院系学生在中心完成毕业设计,并建有土建设计CAD网站和机械设计CAD网站;CAI中心和各院系共建有25间多媒体教室,仅CAI中心每年就承担21门课及各类学术讲座达20万人时,《地球科学教程》、《概率统计》和《液压传动系统》等课程,已开始探索网上教学,取得初步成效。
新建或改造了一批上水平的专业实验室,促进了实验教学改革:在专业实验室建设上,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推进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重组,以开设综合型、设计型实验为重点逐步形成系统的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大力倡导开放实验室,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机械工程系专业实验室经改造新建有动态测试、热加工、汽车、单片机和可编程控制、创新设计等实验室,主要用于专业课程教学实验,设计型、综合型和创新实验以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科研训练。该系在校生近1000人左右,受益面较广;无线电通信与信息实验室通过学校建设及与企业合作,先后建成了“数字通信基础”、“SDH”、“通信系统”等实验室,建立起我校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移动通信台,不但引进高新技术,采取高度浓缩设备模式,又接近工程实际应用的要求,达到地方大学的一流先进水平;电气工程系电力实验室更换部分陈旧模拟电厂设备,建成“一机无穷大”电力系统的动态模拟实验室,实现了简单电力系统的动态模拟和计算机的监控,具有遥测、遥信和遥控的基本功能;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初步建成了建筑物理实验室,为建筑学专业在声学方面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场所,打破了以往我校建筑学专业教学只能以书本进行教学的落后局面;化工系建成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室已开出10个排除障碍型实验,5个综合型实验,3个仿真实验和15项开放型实验的项目,实验开出率100%,实验总人时数达31600人时/年;过程装备与控制实验室每年已开出专业实验12个,实验总人时数1200人时/年;管理模拟实验室已开设“会计模拟实验”、“管理模拟实验”、“证券模拟实验”等,实验开出率100%,负荷率100%。
创新培养模式,促进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本科教学以立项改革与建设的方式全方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与探索。自1998年开始我校制定了“分层次、多规格、因材施教”的培养战略,现已形成了四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格局,福建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专家鉴定组评价为:“在总体上走在全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前列。”机械系在国内率先将五个机类专业合并,按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适应的指导思想,建立了大类机械专业教学体系,全面实施“3+1”培养模式,该成果属国内领先水平。无线电系研究探索了一套旨在培养面向21世纪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模式,开设了一门集理论、实践、技能为一体的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制定了一套电子电路实验技能等级考核办法,专门成立等级考核小组,与学分挂钩,学生通过等级考核系里发给相应的实验技术等级证书,实验等级考核办法的推行使无线电系电子电路实验进入一个崭新的面貌;建设了58门校“百课建设工程”重点课程、38项“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和121项CAI课件研究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正式出版教材152本,CAI课件研究新近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获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1996年以来我校有17门(总共37门)课程获省级优秀课程,3门课程获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五年来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同时获福建赛区各类奖19项。
通过本科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我校保持本科教学的高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也为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
主要标志性成果:
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化学专业)1999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中期验收。
本科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机械工程实践中心”和“CAD中心”。
教研、教改立项研究获奖成果: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五个机类专业合并调整为一个新型专业的改革与实践(2001年)
化工原理课程优化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2001年)
全国“清华永新杯”网络与多媒体课件大奖赛
一等奖:《概率统计模拟实验V1.0》网络版(2000年)
福建省教学成果奖
特等奖:五个机类专业合并调整为一个新型专业的改革与实践(2000年)
一等奖:加强机械原理及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全面提高学生机械设计能力(1997年)
以教育现代化为先导,全面推进高等数学教学改革(1997年)
化工原理课程优化设计教研与实践(2000年)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2000年)
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2000年)
分层次、多规格、因材施教,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2000年)
二等奖:听课测评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1997年)
突出素质教育,建立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大学物理》教学体系(1997年)
CAI软件研制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1997年)
建立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全面优化教学过程与育人模式(1997年)
土建类专业计算机辅助毕业设计的实践(2000年)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建设(2000年)
《质量管理》(教材)(2000年)
着力于素质教育的“求渗透、增效益”的物理教学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00年)
七、主要经验、存在问题与展望:
回顾和总结“九五”期间的建设,本科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经过建设,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目标,确立了人才培养在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本地位,为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一)主要经验与存在问题
主要经验:
1、我校本科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紧密围绕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整体推进。例如:围绕“五机合一”、“三化归一”、“理科化学基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实验室建设,使教学建设建立在教学改革的平台上进行。
2、实验室建设与实验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步推进,我校“九五”期间推进了校院(系)二级管理为主的实验管理体制,改革重组教学资源,成立了一批校和院(系)级实验教学中心,使教学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3、在本科基础实验硬件条件的建设的同时重视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重组,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出发,大力倡导开放实验室,以开设综合型、设计型实验为重点逐步形成现代实验教学体系。
4、闯出一条自力更生,依托科研优势,多渠道争取经费设备,少花钱多办事重实效,全面更新改造和建设实验室的新路子,例如通信与信息实验室,电气工程系单片机实验室。
5、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重视软件建设,“九五”投入350万元左右用于支持各类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立项,取得显著成效。
6、严格项目管理,重视发挥效益。
存在问题:
1、实验室的体制和结构不尽合理,规模和效益偏小的问题。
2、实验教学队伍结构不合理,实验技术人员学历偏低,实验管理水平与现代大学实验室管理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3、由于资金不足,“九五”只能偏重基础硬件建设,对于开展综合型、设计型等实验创新改革的软投入偏少。
4、由于长期投入不足,使得本科基础设施建设远跟不上学校规模扩张和教学改革形势的要求。加上这几年处于专业结构调整改造的时期,本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依然很大。
5、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
(二)展望
“十五”其间,将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管理和投入的力度,改革传统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更新验证性实验的内涵,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增加开放实验室,提高开放度,鼓励学生结合教师课题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际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科研意识;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与社会广泛联系的通道,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把我校的学生培养成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现代化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九五”建设的基础上,立足于完善、更新和提高,“十五”期间争取投入8000万元专项款用以改善本科教育基础设施。
1、继续加强基础实验中心和基础实验室建设,重点建设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力学实验中心,外语语言实践中心,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化工原理实验室,电子线路实验室,电工基础实验室,普通化学实验室,高等数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自动化控制实验室。
2、结合重点学科建设,加大力度,改善专业实验室条件。重点建设,通讯工程、结构工程,生物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软、硬件、网络技术、现代机械加工、机械设备、过程装备、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安全工程、近代物理、合成化学、现代分析测试,材料性能表征,材料制备加工、电机、电力、建筑学、水利与给排水、电子商务,国贸务实,模拟法庭。
3、组建校级创新设计的开放实验室。组建校管的开放的创新实验室:数学建模设计、可编程控制、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网络开发等四个实验室。
4、扩建与完善校内工程实践中心及人文教育基地。续建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实践中心、电气工程实践中心、现代教学技术中心;基本建成福州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
5、走厂校结合之路,建立一批长期合作、互惠互利的校外实践基地。“十五“期间,要实行厂校结合,共建校外实习基地。除各院(系)充分利用厂校联系密切的优势,建立稳固实习点外,学校有重点地建设福州软件园、永安尼龙厂、华能电厂、东南汽车厂、眉洲湾炼油厂、水口电站、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省地质测试研究所等八个校外实习基地。